印象家鄉修路的日子
文/藍鳳蝶
家鄉的路今年又重修了一次,這次不但平整了許多,也寬闊了些許。
已記不起這是第幾次修路了,印象中,每次修路,交通都會堵。為了盡快到達目的地的人們就會從車里鉆出來,前去查看情況,等不及的則會繞道而行。好在條條大道通羅馬,七拐八繞雖說多走了幾里路,從時間上來說,卻是節省了不少。
記得最近一次去娘家,趕上修路,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車子顛簸得人一會兒倒向東,一會倒向西,直顛得人肚子疼。女兒不住地嚷嚷:“這是啥路么,把人能顛死。”老李卻說:“今個天晴,顛幾下不算個啥,要是遇上雨天,車轱轆打滑,一不小心就會開到坑里,那才叫害怕哩,濺起的泥水跟瀑布一樣,比車還高哩,感覺人都被水淹了。”女兒哈哈笑起來:“那還能看瀑布。”“還能看泥猴。”老李笑著補充一句。“下雨還有泥猴?”小女兒認真地盯著老李,讓我忍俊不禁。老李告訴她們:“泥猴就是騎車摔倒的人。”我想起網友曬的帖子:家在薛鎮的我,下雨也能看海了。便說:“修路給人出門造成不便,可這也是為了以后更大的方便。”
走著走著,一輛灑水車從前面駛來,三四輛小轎車陸續調轉車頭行駛。我們心生疑惑,莫不是前面過不去,他們要繞行?為了少走彎路,我們尾隨那幾輛小車開進了大隊部。到了大隊部,幾輛車里的人下來走到一起說話,探討修路事宜,并且敲我們的車門,問我們是哪個單位的,待我們如實告知后,惹得一干人大笑,我們自己也哈哈大笑。
車子原路返回,我又想起這條路第一次鋪上柏油的情景。
在我十歲時,這條路還是土路,路上也是坑坑洼洼的,今天的坑比起那時候,就是小巫見大巫了。當時村里口傳一句話: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有多少坑坑。大能臥驢,小能養魚。上學時,就盼月亮,一是照明,二是有安全感。可月亮也有圓缺,沒月亮時,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拿著手電照明,條件差的你叫我,我叫他,三五個一起走,一高一低地相跟著,時不時就被坑崴著腳了。直到我上小學四年級時,一天放學,路上的兩邊站滿了人,每個人的臉上都寫高興與歡喜。敦實的推土機轟隆轟隆地前進,高出堅硬的地面頃刻就被推倒坑里了,人們感嘆這機器的力量咋這大,一會功夫,一里路就平展了許多,這要人來干,地多少人干多少天啊!學生早已忘記老師“注意安全”的囑咐了,一個個撒著歡兒,在推過的路面奔馳。大人的呵斥,似乎與他們無關。沒多久,壓路機來了,這下路面更是堅實好走了,這僅僅高興了一陣,大家的心又被更大的驚喜填滿了,路面鋪上小石子了,腳踩在上面,還吧唧吧唧地響。聽大人說,這是因為石子里澆了柏油,待柏油冷卻,就會與石子凝成一個整體,以后路就平坦坦的了。
家鄉的疙瘩土路變成了柏油路, 孩子們興奮得不得了,有事沒事就去路上跑一圈,大人湊一起時也說這路好,我就聽隔壁爺爺對我父親說,現在社會就是好,路平得跟水面一樣,騎著車子再不會顛得勾子疼了。
家鄉的路修好了,車也漸漸多了,有拉石子的,有拉白灰的,有做買賣的。家鄉好多人也栽起了蘋果樹,說路好了,運輸方便,致富是遲早的事。 果不其然,經商的腰包鼓起來了,務農的也逐漸蓋起了樓房。
要致富,先修路。 修路給人們的造成的不便是暫時的,但方便卻是長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