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開啟了我“做自己”的人生新模式
——題記
“多頭女”(方言,意思是多余的女兒)的經歷幾乎影響了我的整個人生
偶遇劉主編的寫作課,是在一次晚自習后,當我看到“從什么都不會到提筆就寫”這個主題時,心頭頓時一亮,因為這正是我所需要的寫作課!
但我隨即又猶豫了,要不要買,老公會不同意吧?坦白說,雖然我是個經濟獨立的女性 ,但生活中的我卻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盡管我討厭這樣的自己,但又真的無力改變……
是什么讓我成了這副德行?寫著寫著,我突然意識到一個事實——我是個“多頭女”,我不值得擁有!
我看見了蜷縮在炕角哭泣的女孩
有一次老師布置了每周習作《我的小時候》,我的頭腦里立刻浮現了小時候我蜷縮在炕角哭泣的畫面。
我是家里的三姑娘,是在全家人對兒子的盼望中呱呱墜地的。第二年我們全家的寶——弟弟就出生了。有時候孩子們爭個什么東西,舅舅總戲謔我是個“多頭女”,還要怎么怎么地。似乎我真的是個多余的人!沒人疼,沒人愛的多余人!
弟弟在寒假期末考試中考了雙百,爸爸獎勵他一輛電動玩具車。藍色的小車歡快地在地板上跑著,嗚嗚的聲音響徹整個房間。我伸手拿,卻被弟弟擋住。我扭頭上了炕,蜷縮在炕角任淚水肆意流淌,心里暗暗發誓“下次我也考個第一名,讓你們瞧瞧,我才不玩你的車呢。”此時媽媽不知在哪里忙碌著……
“我一定能做得更好,讓你們瞧瞧”的信念就是那時候被種在心里的吧!原來我一直尋找外界對自己的認可,而不是自己的心!即使有時候已經做得不錯,也從來不給自己一個肯定,曾經美名其曰地形容自己“手拿一把利劍向失敗的陰影砍去!”原來,我一直沒有認可過自己,一直辛苦地與自卑戰斗著!
總是渴望別人的關注!總是在乎別人的眼光!不能遵從自己的心做選擇!挑選衣服時,我首先想“媽媽會不會喜歡”,做決定時總想獲得別人的肯定,才覺得安心。追根溯源,原來是需要忙碌的媽媽給我一個溫暖的、安心的擁抱。原來是我缺少了一個“無條件愛的童年!”
小時候經常肚子疼,當我求救于媽媽時,她總是說“我又不是醫生,能拿你怎么辦?”原來我對自己感受的忽視來源于此,寫著寫著我對自己的人生現狀有了更清晰的解讀。
現在我已身為人母,可以理解在那個年代,作為一個農村的多子女家庭,父母能保證我們吃飽穿暖已經很不容易,對兒子的偏愛也屬人之常情。但童年時期愛的缺失、關注的缺失,讓我沒有學會愛自己、關注自己!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做自己、愛自己!是寫作讓我開啟自己的人生新模式,感恩寫作。
今年暑假我獨自一人報了游泳培訓班,遵從自己做決定的感覺真好!雖然這在別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
因為看見自己,所以我不要大寶和我有一樣的人生底色
因為是雙胞胎,二寶生下來體弱,所以大寶兩歲以前主要是爺爺奶奶照顧,屬于易哭易怒的性格。我是懂點心理學皮毛的人,知道這和缺乏安全感有很大關系。
每次育兒日記的記錄都讓我從孩子哭鬧發飆的事件中跳出來看到孩子的內心需求,看到我童年的影子,渴望被關注的影子。他求抱抱的要求總是很多,有時候抱得我怪不舒服,我一推開他,他就躲在一邊委屈地哭起來。
穿越時空,我看到一個小女孩親呢地抱住媽媽的胳膊,被一把推開,嘴里叨叨著“這么熱的天氣,肉挨著肉,熱死了”。這個小女孩30歲了,才開始愛自己。難道孩子要重蹈覆轍嗎?不!我要在他的心田播下關注的種子,愛的種子,安心的種子。在他的頭腦植入“自己是重要的”觀念。
如果不是靜心寫作,我或許也能知曉這些,但肯定不會有這么快,這么清晰的認識。孩子很快就會長大,童年只有一次,但它卻是人生的底色,宏偉藍圖由它定。感謝寫作讓我醒悟,讓我知道要給予孩子人生更安定的底色。
大寶這段時間總是抱著我脫口而出“媽媽,我太喜歡你了,喜歡得不得了”。“媽媽,我愛你”。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的。童言最真,對我來說這是最好的療愈效果。
寫作不但療愈著我的人生,而且惠澤孩子,堪比靈丹妙藥,我會一直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