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是這么奇妙,有時候,我們總是喜歡在最后時刻用力趕一項任務,或是領導吩咐內容,或是ppt制作,甚至是學生時代趕作業。
這樣的行為是不是拖延癥呢?為什么我們會如此?該如何去克服呢?
1、拖延癥是一種“病”
T叔上班以后,一開始,公司就在他租的房子不到500米的地方,他很少遲到。
然后,過了半年,T叔換租到了一個朋友家,離公司有點兒遠,每天打車上班,但是總是遲到。
后來T叔聽說有個詞叫作“拖延癥”,如獲至寶,終于知道自己有什么病了。不過既然這病這么流行,當時他也挺無所謂的。
然后就是,上班一不小心,他就遲到了。不管寫什么文章,一不小心,他就拖稿了。甚至做項目的時候,T叔偶爾也會delay。
朋友有時候說起,T叔就一攤手,我有拖延癥呀,你拿一個病人該怎么辦?
2、拖延癥是可以改變的
直到去年,T叔開始喜歡走路。他意外地發現,不管到哪里,雖然都是走路和趕地鐵,他可以從來不遲到。
T叔一開始還以為有什么魔法,不是打車更快嗎?不是打車更舒服嗎?為什么坐地鐵和出了地鐵走很遠的路,反而會更快呢?
T叔開始仔細地觀察自己,他發現,打車30分鐘你可以舒舒服服地玩手機,所以在你的感覺里就跟過了5分鐘一樣;而走路5分鐘,因為你懶,你就覺得跟30分鐘一樣。
我們的感覺并不難切實地表達這個世界的真實。因為地鐵和走路是速度恒定的,打車則受路況的影響非常嚴重。
同一段路,運氣好的時候10分鐘就過去了,運氣不好的時候,40分鐘也許還在堵著。我們選擇打車往往都是因為時間緊張,甚至時間來不及了,所以很著急。
其實,就打車而言,因為打上車以后,幾點到就不受你控制了。但是你想要一個恒定的速度,有時候略微慢一點兒的地鐵是更好的選擇。
這使T叔開始思考,對急和快的關系,我們的直覺往往是錯誤的。大多數人以為自己求快,但是他只是著急,所以,實際上反而快不起來。
這之后,T叔就嘗試以走路和地鐵出行,然后他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守時和靠譜的人,不論是與朋友約會,還是上班工作,往往都可以做到非常精準地準時到達。甚至還能早點兒到,看看書,寫寫文。
3、拖延癥改變后的裨益
這之后,T叔就開始思考其他拖延問題,他發現拖延癥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原因。
T叔以前會經常拖稿,雖然有時候寫東西飛快,但是遇到他不一定非常有感覺的命題作文,也不一定能趕的出來。
想通了問題在于命題作文之后,T叔就再也沒有拖稿了,然后去寫自己有感覺、有體會的話題。這樣就可以噴薄而出,一氣呵成,甚至可以做到內容不加修飾。
以前的T叔跟大家一樣,訂了學習計劃老是完成不了。后來他觀察和思考了一段時間,發現原因是計劃太過急進了,同時節奏不好把控,也沒有合理的分解流程,最后導致計劃擱淺。
所以呢,T叔就嘗試做出具體的計劃分解流程,每一階段怎么做,同時通過外界鼓勵自己。果然,計劃的執行性越來越強,甚至學習之余,還能獲得計劃執行到位的滿足。
只要計劃到位了,執行性就會變強。所謂拖延問題,也就不經意間被解決了。
結語:
拖延癥這個概念對我們影響頗大,甚至是有害的。因為每個人的拖延都有無數的原因。
假想存在一個具體的病癥,而不去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那么很多人的拖延癥永遠也得不到有效解決。
其實方法很簡單,找到生活的意義。不再那么緊張,不再那么急迫,嘗試去做一些速度恒定的事情。然后,一點兒地去改變,從小開始,一點點地做好放大,追求持久化,追求自我完善,追求成長。
是吧?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