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世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真理,更厲害的圈子,往往是各自擁有著強大的生存處事能力、有著更好的資源,并且相互之間能予以幫助和支持的一群人,最終實現雙贏。
以前,在交友方面我自認為我很“成功”。我有龐大的好友圈,誰誰誰要找誰誰誰,也是通過我聯絡,路上也不乏時常有人與我打招呼握手。
因為我是一個鬧騰到不行的人,又擅長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前認識的人鬧矛盾都是找我從中調節,加上我敢放肆的喝酒,毫無底線的開玩笑,就算唱歌跑調跑到九重天也是話筒遞到面前就開始陶醉。喜歡參加各種聚會,結交各種不同類型的朋友,加微信留下電話號碼,重復在不同人面前說:和你相處很愉快,下次還要再約。一定。
真的有下次了嗎?
沒有了。
但他們也常常給我發微信:
朋友圈第一條幫我點一下贊啦。
上面那個鏈接麻煩幫我砍下價,謝謝親。
上面那個鏈接幫我投一下xxx號,每天都可以投,謝謝各位了。
節日快樂不如來個紅包實際,愛你哦。
…
我每次都會很認真閱讀這些消息,然后回復。有些甚至會把他們的鏈接轉到朋友圈。我做人的原則就是:朋友必須要夠意思,隨手可以解決的事一定要給別人方便。所以這些朋友喜歡找我幫忙,我也從中獲得了存在感。
只一味的專注于朋友的營造,卻忽略了等值的原則。
我們的交友過程,就像是一場自我營銷。而眾所周知的營銷方式就是“漏斗式”,費了很大心思尋找并維系新人,卻忽略了老朋友。近期,羅輯思維推出一本《“反漏斗式”營銷》的書,書中提到,其實營銷方式不唯一,轉變思維角度,通過與老用戶之間的關系,往往能促成更大的,更優質的聯系圈。
當然,除了發掘你的深層圈子,你還可以自己營造一個“圈子”。
一味追尋新的朋友,老朋友就成了“微信好友”,我們會陷入一種怪圈。
今年年初,我認識了九年的好朋友一直在微信里與我聊天說多想多想我。QQ留言板也是留著:我好想你。我想既然如此想念那就大家約個時間見一面吧!她卻拒絕了我:我是想你了,但不想見你。
我真的受傷了。回顧了我們認識的旅程,好像確實每次聯系都在網上,偶爾有電話聯系而已。見面少之又少,甚至有時候在路上也會擦肩而過。可能對于她來說我們就是微信好友吧!
見與不見都是那樣,見面還要付出時間甚至是錢,網上聊聊就好了何必約呢?
說來也奇怪,朋友圈里給我點贊評論的人有很多,我曾也樂意在評論區與他們互動,感覺上,關系是非常鐵,才會互動那么頻繁。可是我有事找人幫忙的時候,沒有人回復我。
相識九年的好友都不想見我,更何況是找人幫忙。
去年有一個朋友跟我打電話訴說:有些朋友,環境不在了可以絕交了,永遠不再聯系了。
我大驚,一直想扭轉他的想法:你這樣太絕情了,朋友還是需要多聯系的,你畢業就絕交別人肯定也受傷啊,你不能這樣,你再好好想想…
雖然他當時說的很偏激,而如今我從心底認同。想想我兒時認識的朋友后來搬家了,雖然同在一個學校,但是就再也沒有說過話了。大一點會使用通訊軟件,也就互相留號碼加好友。畢業的時候哭著會再聯系的朋友也沒有再聯系過了,也感傷他們結婚的時候也沒有請我。
你一直真心對待,究竟是什么變了,讓他們離開了?
你的微信好友真的是你的朋友嗎?
因為某個環境下聚集的一部分人,出于禮貌,大家開始交談,在交談過程中,覺得你們在那個時刻是有相同話題興趣愛好的。
于是呢,加個微信吧!
你們成為了微信好友,就沒有以后了,說不定你們的友誼只是在那個環境下“被迫”去建立的。環境沒有了,友誼也就戛然而止了。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希望你不要被環境捆綁,不要被圈子束縛,要做你自己,你的一切要由你來選擇。脫離圈子環境,我們還剩下自己。營造一個屬于你的圈子,只要能量足夠,便是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天生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