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很早之前,知道有本書叫做《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很久之后,依然未讀,從名字就嗅得出濃濃的雞湯味。
不久之前,做時間管理的主題閱讀,看到諸多關于此書的推薦,也就買了一本。
結果,真的是一鍋雞湯。
跟外面的妖艷賤貨不同,它告訴了你做雞湯的每一步。
我希望通過七篇文章與大家一同分享和驗證這些高效的秘訣。
人性的本質都是主動的,但我們在主動的同時似乎忘記了這件事。
試想一個場景,也許此刻你正躺在床上看這篇文章,也許正在擁擠的公交站等車,也許正在喧囂的廣場購物。想象一下,就在此刻,你的靈魂脫離出你的肉體,漂浮在某個角落,你能像旁觀者一樣審視自己嗎?此刻的自己又是什么樣的感受?
這種行為是我們與動物所不同的一點,我們也可以稱它為“自我意識”。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此理。也正是因為我們有獨立意識,我們才能客觀的看待別人和限制自己的能力,基于現實時時調整自己。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們的現實生活。我們的生活就像一面巨大的“社會之鏡”,我們從鏡子里可以看到當下的社會百態(tài),看到他人的評價、認知和思維。
“女孩子整天跟男孩子混在一起成什么話?”
“你怎么老是不守時?”
“你好能吃啊!”
這可能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剪影,它們是真實的嗎?
是的,它們是真的,卻又是假的。它們看起來確確實實說的是你,然而實際上就像鏡子中的一道影像,照出來只是說話者自身的想法。
從猴子到人類,從神創(chuàng)論到進化論,我們似乎開始習慣接受生物本質主義,我們認為環(huán)境對我們起著無可替代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我們認為人的本性通常與基因有著不可磨滅的聯系,一個人脾氣暴躁或許是與他祖先的DNA中有壞脾氣基因有關;有時我們又認為人的本性應該是跟父母的言行有關的,養(yǎng)不教父之過嘛;甚至,我們認為像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也會決定人的本性。
看起來很有道理,實際呢?
還記得初中生物書上巴普洛夫的那條狗嗎?
實驗的結論也非常簡單,簡言之就是“刺激—反射”理論,認為我們會在條件的作用下,以某種特定的行為回應某種持續(xù)性的刺激。
如果只是這樣,人和動物還有什么區(qū)別?這個時候,我恰恰想到了《大話西游》中的最后一句“那個人好像一條狗哦!”
比如當你徒步沙漠,彈盡糧絕,持續(xù)的饑渴和暴曬無疑是一個大刺激,但是我們會一直用同一種方式來回應嗎?
答案是否定,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選擇的自由!
在沙漠中,我們或許會想象前方不遠處有一片綠洲來激勵自己,我們會判斷哪一種植物的根莖可以咀嚼吮吸。這就是我們有動物不同的那個最根本的原則。
在刺激和回應之間的自由選擇通常涉及人類的四種天賦: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獨立意識。所謂的良知即是明辨是非、堅守原則的判斷能力,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刺激—選擇的自由—回應,這三個步驟也就組成了高效能人士的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
所謂的積極主動并不單純的指積極地做事,更重要的是個人行為取決于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huán)境。
舉個例子,當你晚上下班回家,突然發(fā)現自己沒帶鑰匙,在門外等了兩個小時才等到室友回來。這個時候你會做什么?
“你怎么這么晚才回來?不是說半個小時內就回來嗎?”
是這樣嗎?如果是這樣,恭喜你選擇了被外界條件控制。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能力在早上的時候帶鑰匙?當你意識到沒帶鑰匙的時候,有沒有能力直接去找室友?當室友遲遲不歸的時候,你有沒有能力采取其他的措施?
這是否意味著積極主動的人對外界刺激毫無刺激,了無生趣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既然是選擇,必然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自己的價值觀。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吃貨,但是認定了健康第一,那么即便面對超級多的美食,你也能做到保持健康飲食。
一個人的生活中總會有各種圈子,其中的兩個圈子值得我們思考—關注圈和影響圈。
每個人都有格外關注的事情,比如健康,比如愛情,比如事業(yè),這些都可以歸入關注圈。在這些事務中,有些是你不能操控掌握的,有些是你可以掌握的。這些可以被自己掌握的事物就是影響圈。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于影響圈,專心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影響圈不斷擴大。消極被動的人則常專注于關注圈,盯著那些超出個人能力的事,越來越怨天尤人,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把消極行為當借口。久而久之,連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常被忽略,影響圈則日益縮小。
我們常常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言行來判斷他的焦點更多在關注圈還是影響圈。如果他的焦點在關注圈,那么語句多半帶有假設的性質,比如我正在說的這句話......與之相反,焦點在影響圈的人所表達的則多半體現了這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比如“我可以想出更有效的表達方式”。
為什么我常常會被外界環(huán)境所綁架?應該說我們主動把自己送給了環(huán)境去綁架我們。
積極的做法從不是由外及內,而是由內及外。從自己可以控制的方面著手,改變自己的缺點,讓自己更充實,更有創(chuàng)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響。
最后,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和回應,但后果仍由自然法則決定,非人力所能左右。有選擇就會有錯誤,而我們對錯誤的任何回應都會影響到下一刻。實際上傷我們最深的,不是別人的胡作非為,也不是自己犯的錯,而是我們對錯誤的錯誤回應。比如你被毒蛇咬了。你是忙著抓蛇,還是盡快排出毒液?
如果有時間,不妨抽出30分鐘做一下下面的這個練習。
1.想一下自己在過去幾周內以消極方式做過的3件事,回憶一下當時的細節(jié)。如果現在遇到同樣的情況,你會采取哪些積極的回應。
2.回想一下自己說過的話,自己使用的語言更多的是“如果”還是“我可以”呢?
3.想一想,本周內所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是什么?它們是屬于關注圈還是影響圈呢?當時你又是怎么回應的呢?
4.想一下該如何擴大自己的影響圈和關注圈呢?遇到了困難該如何的回應呢?
5.你是否有一件事特別想做,去害怕沒有天賦沒有能力而一直錯過?
6.如果你能開發(fā)自己的一項新才能,你希望是什么?
7.如果可以去任意一個地方旅行,你希望去哪里?
8.如果你能改變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事,你想改變什么?
9.還記得上面三個愿望的回答嗎?制定一個實現它們的計劃吧,寫下來!
生活是一本書,而你就是它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