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嘖嘖 職問
3月11日的《歌手》,李健唱了一首《父親的散文詩》。
這首歌是許飛的歌,李健在《歌手》的舞臺上翻唱后,很多人都被戳到了淚點,除了現場的鏡頭掃到有不少觀眾早已熱淚盈眶之外,我也有朋友在電腦前看節目的中途,給自己的父親打了電話。
在《歌手》中,穿著毛衣就瀟灑上臺的李健可謂獨樹一幟。有人說,大多數人的演唱是自己哭成淚人,臺下觀眾表現尷尬,而李健則是淚在眼邊,而觀眾哭成傻逼。
2007年李健做客的《魯豫有約》上,魯豫在開場時曾經這樣說道:“聽李健的歌,感覺就像是內心被淋過了一場春雨”。
1.
1974年的一個平常的清晨,黑龍江省京劇院里,在劇團里擔任武生的李九良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了。
也許是這個孩子的啼哭聲非常響亮,父母給他起了一個簡潔形象的小名--大亮。多年以后,照片中的大亮,步童年住在一個院子里師兄師姐付笛聲、孫悅的后塵,成了一名職業歌手,有一個普通不張揚的名字--李健。
像大多數男孩子一樣,童年的李健很淘氣,堪稱班里的“孩子大王”。然而,直到1988年6月23號,李健14歲的某一天下午,他在家里望著陽臺外面的天空,內心突然安靜了下來:他想學一門樂器。
上世紀80年代初,港臺流行音樂開始流傳到內地,在中華國粹的鑼鼓喧天聲中長大的李健,開始變得流行起來。上世紀80年代著名電影《路邊吉他隊》的放映,讓擁有一把吉他成為無數青少年的夢想,李健家鄉哈爾濱的吉他因此一度脫銷。
1988年,開明的母親用兩個多月的工資,給李健買了一把當年最好的紅棉吉他。
為了學吉他,他開始研究小廣告上的“吉他班”。上面有20塊錢到30塊錢的不同費用,最后他選擇了一個4塊錢的吉他班。學到后來,吉他班要漲價,李健就額外幫老師調琴、掃地,于是老師破例沒有收他的學費,讓他繼續學下去。
在2015年《開講啦》上,李健曾經這樣說道:
2.
考上清華,對李健來說,并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在高三的時候,他報名了一個冬令營,如果唱得好就可以高考加分。然而進去后,他才發現,參賽要求唱美聲或是民歌,要么就是彈鋼琴小提琴,但當時的李健都不會,他就學了4個月民歌,后來居然考了第一名,于是學校決定給他加50分,免試上清華。
然而,清華才是一切的開始。
上了清華后,李健才發現一個宿舍6個人,他或許是最不顯眼的那一個。上鋪的哥兒們大一就開始看黑格爾,有的同學精通各種語言,在大家對著不懂的英文閱讀理解頭疼的時候,有人就能夠說出:“這人文筆不錯”的話。
在一大群看似不怎么費力就能考到97、98分的同學當中,對于經常翹課去唱歌的李健來說,他每次考試只能考到80多分。成績帶給她的成就感遠不如音樂帶來的快樂。在大學畢業的時候,他開了一個畢業音樂會,在這次音樂會上,他才第一次讓教授們和同學們知道,天天抱著吉他的李健,不是在瞎玩,他是有成績的。
3.
李健畢業后去了廣電總局,成為了一名網絡工程師。
工作對他來說,是使他“成為了最無力的一群人”,從清華“的天之驕子”到繁復、朝九晚五的生活,這些都給了他巨大的落差。
在廣電部,新人需要從最基本的事情做起,打水、開條接人。做得比較大的事情是村村通——讓全國所有鄉村都能看上電視聽上廣播,李健還安過有線電視放大器,安裝這個需要爬電線桿,他很怕掉下來,因為電線桿下面是豬圈,而且“豬上去什么都吃”。
就這樣,李健不想跟家里要錢,他拿著每個月的500塊工資,過了兩年這樣的生活。
在最困惑的時候,大學校友盧庚戌找到他,問他,“你還想不想唱歌?”。
就這樣,他背著父母辭掉了工作,開始了自己的音樂之路。很新鮮,也很為難。
兩個清華的高材生出來做音樂,他們很快便得到了大眾的關注。每次聽說哪個地方要播他們的歌,李健都很緊張:“可千萬別讓我媽知道啊。”
2002年1月25日,李健與盧庚戌以組合名義發布的首張專輯《一生有你》獲得了第8屆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神州音樂特別推介獎、最受歡迎新人獎。
而也是在這一年,因李健與盧庚戌二人“歌路和音樂理念上有差異”,使李健在專輯發行不久就主動退出水木年華。
緊接著的,就是兩個字——沉寂。
4.
《傳奇》,是李健在2003年發行的專輯《似水流年》中的一首歌。
然而,當王菲在春晚演唱這首《傳奇》時,已經是2010年的春晚。
中間隔了7年時間。
有人曾調侃道,《傳奇》這首歌發行之后,火熱程度還不如鳳凰傳奇。
不少粉絲在認識李健后,問他的問題總是:“王菲最近怎么樣了?”
這一切都讓李健感到哭笑不得,但他仍然固執地認為:自己在這個年紀成名,很幸運。2013年,他39歲,他在《開講啦》中這樣說道:
對于李健來說,真正的“紅”,不在于春晚上的《傳奇》,而在于《歌手》。第一季《我是歌手》籌備期間,總導演洪濤曾邀請李健加入,他拒絕了,轉而推薦了老朋友黃綺珊。
后來,黃媽在《我是歌手》中一共拿了3次第一。
在親手放棄這樣一個機會后,終于,2015年《我是歌手3》的舞臺上,李健真真正正地“紅”了,他的微博粉絲從2015年初的40萬迅速漲到年底的416萬。
《人物》雜志在2015年年底采訪李健的報道中這樣寫道:
這是2015年初的一天,李健先生剛剛錄完最新一期《我是歌手3》。已是深夜,他跟經紀團隊和樂手一行人剛走出湖南廣電的大門,一下子被一大群歌迷給圍住了。所有人都猝不及防。身高一米八、體重超過90公斤的男助理護著李健往車上走,好幾十號人嘩啦啦沖過來,這個壯漢被硬生生擠了出去,跌坐在旁邊的一個垃圾桶里。
今年,李健43歲,他出名了。
與大多數人不同,他沒有忙不迭地參加無休無止的電視節目,相反,他喜歡在微博上“懷想”那些沒紅的日子里寫的歌:
2013年,李健去了可凡傾聽,他在節目上說了這樣一段話:
這個時代的大部分人迷信張愛玲說的:“成名要趁早”。然而,跟在這句話之后,張還說:
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里有這惘惘的威脅。
時代的倉促,生活的詰難,將在此生活的每一個人置身于這“惘惘的威脅”之中。
如今的大家大多有“時不我待”的危機感,白天在公司穿著西裝打領帶的人們,晚上坐在回家的地鐵上,看著身旁目光呆滯的人們,這種危機感會達到每天的巔峰。
到家后,大家匆匆脫下西裝,或者開始著手準備去國外名校讀MBA的材料,或者開始翻翻自己微信通訊錄里,那些“混得好”的學長學姐的朋友圈,想著怎么開始渴望內推的話題比較好……
蔡康永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提到“成名要趁早”這句話,他說:
每次看到有人引用張愛玲這話,我就想為什么?張愛玲的人生很棒嗎?張愛玲的人生糟透了。你怎么會用一個人生糟透了的人描述人生的話來做為你的座右銘呢?張愛玲是非常棒的小說家,只此而已。我完全認同如果你想寫小說,要去看張愛玲的小說,體會她為什么把小說寫得這么好。可是張愛玲對人生的建議,拜托,張愛玲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亂七八糟。
在這樣一個匆匆的社會里,李健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不太容易真正淹沒一個真正有才華的一個人的時代。
有不少朋友會感慨地跟我說,今年是2017年了啊,最早一批90后27歲了,想想都要步入中年了,但自己的人生好像還是沒有方向。
然而,讓我們看看那些大佬們的20多歲:
1999年,在奶茶這個年紀的王健林卻工作了兩年的日企辭職,揣著自己攢下的12000元,在中關村租了一個三平米的柜臺賣光盤。這一年的劉強東,蹬著破爛的二八自行車去進貨,站在商鋪樓下發了三個月的傳單。這一年,他賺了30萬元。
25歲的陳歐賣掉自己第一個創業公司的股份,帶著70萬美金來到了硅谷,成為了斯坦福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中國MBA學員。這一年的夏天,他在谷歌中國實習,每天口若懸河地鼓動著工程師們出來創業,而唯一被他說動的,只有后來與他一起創辦聚美的師弟戴雨森。
在第一次創業賠了100萬美元之后,20多歲的克拉尼克重振旗鼓開始第二次創業,卻遇到合伙人企圖跳槽,資金鏈隨時斷裂的困境。去拉斯維加斯參與消費電子展時,他窘迫到只能睡在自己的車里。這一年,離他“連接一切”的UBER夢想開始,還有8年。
1979年,25歲的王健林從大連陸軍學院畢業,留在學院大隊宣傳處任干事,這看起來與之后萬達的商業地產業務沒有絲毫關系。2013年,同樣是25歲,他的兒子王思聰已成為一家資產過千億公司的董事。
很慶幸,時間總是不會辜負我們,很慶幸,在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的時候,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一位歌手、一位作曲家,他的人生和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選秀歌手、綜藝演員的路,不一樣。
看著他的臉,我們除了能感受到他的音樂,他的傳奇,還能看到他背后的山川河流、陽光飛鳥,這份難得,都是時間的力量。
而對那些輾轉反側、憂慮自己前程夜不能寐的年輕人,我們或許也可以說一句:“別著急,成名可以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