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熱度:是探索世界,需要的一種能力

每當提到“三分鐘熱度”,我總會下意識地聯想到:沒有毅力,沒有恒心,這些負向詞匯。

聽著很消極,卻又無能為力的感覺,著實令人感到壓力山大。


在批評家的眼里,什么是三分鐘熱度?


剛開始學寫字,一筆一畫都很用力,寫到手酸,想放下來歇一歇,被說偷懶,是“三分鐘熱度”。

看到喜歡的玩具,央求著父母購買,玩了幾天,就投奔新的奇妙世界里,被說喜新厭舊,是“三分鐘熱度”。

只要在評判者的眼里,未達成他們概念中的持之以恒,就可以被定義為“三分鐘熱度”。

為了與這樣的負面評價作斗爭,強迫自己去自律,去堅持,去忍耐,去反抗。

直到耗盡全部的意志力,最終都會被打入太多不需要氣體的氣球一般,瞬間爆炸。

卸了氣的我們,在不接納自己的缺點下,接納了自己的無能。

最終,不斷地重現這份倔強與不堪。

“三分鐘熱度”,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學習吉他的過程,就是上述事態的重現。

從高中開始看偶像劇,覺得學吉他的人很帥氣,終于高考考完,讀了大學。有一學期,攢了一筆錢,報了名,去學了線下一對5的吉他課,從不識五線,到能把和弦刷得溜溜,費了我太多的精力。

爸爸看我玩得熱乎,說到“你別又三分鐘熱度哦。”刺激了我的神經,我不服氣。

一股氣,把能量都集中,每周都背著吉他去學校,下課吃完飯,回寢室彈半小時,然后周五放學,再背回家,等待周末的課程。

起繭的時候,不斷地咬牙,一遍又一遍和自己說,“馬上就不疼了,不疼了”熬過去。

直到課程結束,老師說你們可以選擇一下,后續吉他的曲式發展,是古典方向還是民謠,我選擇了古典。但到了要報課的節點,爸爸說你好好讀書就好,彈琴很是費錢。

掙扎了一番,源于手上的資金不夠,還是放棄了。想著不然我先自己努力努力?

可惜,現在會的還是那些簡單的歌謠,也沒有往古典樂曲發展。偶爾心癢,學一首歌,也是熱度上來,玩一陣子就放下。

不斷地無疾而終,會成為遺憾,鬧人心扉,最終成為他人口中的,三分鐘熱度。

為什么三分鐘熱度,意味著不好?


說來,同樣是學一份新事物,畫畫的學習,反而與吉他不同。

跑去學畫畫的兩年,學費自己能承擔,互聯網的發展,線上的教學形式也方便,于是從平板上用手指胡亂的涂鴉,到去學素描,畫水彩。

那些曾經羨慕不已的東西,當我切切實實去實踐,脫下我為她包裹的華服,發現它對于我的人生意義,是一種全新的表達形式。

當我用自己親身經歷,去了解它,突然就喪失戰勝它的念頭。轉而把它當做一份娛樂項目。如今有空就畫幾筆,自娛自樂,不受負擔地玩耍。

學畫畫這件事,并沒有帶來世俗意義上的成就,例如財富,名譽。可我在經歷的過程中,探索了它的價值。這就是獲得。

當你的行為從始至終,有因可循,有果可得。他就是人生那一瞬光彩的流星。

而常態標準下,認為三分鐘熱度不好,是源于我們認為:人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

為什么要持之以恒?目的是有所成就,獲得榮譽。

但我們做每一件事本身,所經歷的過程,就是在獲得。

它不應該成為負向詞匯


被貼上標簽的人,其實是擁有好奇心與旺盛的求知欲。它不應該成為負向詞匯。

你看我學畫畫,起初是好奇,是羨慕,是崇拜。因而帶著探索的心態在進行學習與嘗試。

這是探險,目的不是學有所成,成為大藝術家,而是了解畫畫,是一件什么樣的事兒。

就像剛學會爬的嬰兒,只要大人一把他放在地上,或者安全且陌生的環境,便會像剎不住車的野馬一般,興奮又好動。

學吉他,起初也是好奇,也是帶著一份暢想進入,學習的過程也遇到了很多難關,但它的中止,并非像畫畫那樣慢慢減退,而是在探索的過程中,突然被打斷,產生了遺憾。

直到此刻,我對吉他的好奇與暢想,依然保留。我依然覺得彈吉他的人很帥氣,甚至有一段時間會去追吉他現場。

在這一點上,我依然有未盡事宜的情節存在著。


我們其實在經歷體驗


突然對畫畫與學吉他的這段反思,其實是源于每兩周一次的動力小組學習。

好久不見的小姐姐聊起自己過往重拾遺憾的過程,表達她如何借此自我療愈,完成未盡事宜的過程時,我腦海里浮現,一個小女孩沿著海岸線,撿貝殼的畫面。

撿貝殼的目的,也許是體驗曾經在書中看過的這個場面;也許是想要借此與大海產生些許的鏈接;又或者是留作紀念,證明自己來過這片海域;又或者是用這片真心作為禮物,贈送給自己心愛的人。

我們撿的從來不是貝殼本身,而是貝殼背后代表的含義。

同樣的,放到三分鐘熱度上,有時候,我們看似沒有恒心,不能努力堅持。

也許是因為,這些事,并非是我們要不斷去發展的主要事項,我們只是在完成自己的未盡事宜。

我們只是在體驗,自己人生曾經的不被允許,是什么東西。

我們只是在體驗,未知的事物,它長了什么樣。

我們只是在體驗,好奇心所帶來的收獲與成就。


無用之事皆有用


記得在玩手帳的那幾年,有段時間和幾位朋友都很苦惱這份缺點。

好像做什么事,我們都屬于玩票性質,為此焦慮,不安。后來這樣寬慰彼此,可能是我們的性格使然,所以做到當下的最好,就可以了。

現在我反觀那段經歷,也許當時的我們,身處的,就是各自的未盡事宜中。

這些看似無用,仿佛在浪費時間精力的事項,就如同我們旅游,看到的一花一樹一般,都是必然要體驗的“一刻”。

當遺憾被塑造,回望,便無法停止。

若下次,再被貼上“三分鐘熱度”的標簽,不妨把這份詞意做拆解:

把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保留。

然后去思考,為何要嘗試這件事。

是為了滿足自己好奇心,還是滿足自己的未盡事宜,又或者是想要走上這條路,獲得成就。

目標不同,熱情的燃燒方式也不相同。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