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今早和朋友們討論自我價值的罐子時,引發了下面的討論和思考。
五個媽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只要晚上過了十點,孩子們還沒睡,就會覺得焦慮,壓力大。
這些媽媽都有一個正在上小學的孩子。
我們自問自答,整理了媽媽們擔心孩子晚睡的原因。
- 晚睡影響健康。
- 擔心孩子睡眠不足,第二天精神不好,影響聽課效率吧。
- 超過九點,孩子們的效率下降。
- 晚睡導致晚起,早起情緒差。
- 孩子晚睡,影響父母更晚睡。
- 晚睡造成父母精神差,工作效率低,自我價值感低。
- 父母希望孩子早點睡,然后有時間做自己的事。
我相信很多家有小學生的父母都不時面臨孩子們晚睡的狀況,媽媽們常常忍不住催促,發火。
爸爸們也許就是簡單粗暴,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把孩子趕到床上去吧?
會不會由此帶來一場家庭戰爭?
問答
怎么破?
那一刻,我們說自己的自我價值的罐子見底了。
怎么破?
大家七嘴八舌:
- 孩子們也都明白晚睡的害處,可自控力還無法達到主動早睡。先接受孩子的狀況,然后再提前給自己早睡意識,游戲方式輕松做好睡前準備,以身作則。
- 調整自己的學習節奏,早睡早起,把自我學習放到早晨,減少埋怨引起的焦慮。
- 上學期有一段時間,我在9點左右,讓孩子洗完澡,放上輕柔的音樂,念冥想語,他們都很喜歡,可惜沒能堅持下來。原因好像自己9點也還沒停下來。
- 大人睡得早,是否孩子也會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調整過來?
- 我們自己也舍不得睡覺,9點以后就多陪伴孩子,看書聊天,泡腳,進入睡眠模式。
- 從今晚開始,天大的事情留到明天,晚上九點進入睡眠模式。
- 提高白天效率,把任務完成時間節點設在接孩子放學前。
學習過的媽媽們擁有很好的自我覺察,解決方案的關注點都放在了自己身上。
大家一致決定,提高白天效率,把晚上的時間留給孩子,高質量陪伴孩子。
把早睡早起設置成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去責怪孩子,控制孩子。
通過這樣的討論,大家的“罐子”又滿了。
意義
可是這件事還沒完,這件事的背后有更深層的意義:
看起來父母們擔心孩子晚睡影響孩子的健康,深層原因卻很可能是父母們是對自己不滿意,希望在晚上有自己的時間學習,改變,成長,做更多的事。
事實是,父母們以晚睡的方式,傷害自己的健康,帶來身體上的不適,進而影響到自我的情緒。
由于孩子們磨蹭晚睡,所以父母們可以輕松地說,都是因為孩子,我才沒有時間學習。
孩子們承擔了晚睡的責任,父母們有充分的借口原諒自己。
這是很多父母的心理舒適區,因為指責別人比改變自己容易。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