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常青?!陡∈康隆?br>
在孟老師的課程中,感受最強烈的一點就是顛覆了很多自己固有幾乎奉為“真理”的話。開篇介紹演化心理學(因翻譯原因,也可為“進化心理學”,但“進化”含有從低級到高級方向性變化之意,偏離生命發展規律,故此文用“演化”以貼合孟老師授課主旨),提到生物演化過程向來就是“沒有目的,沒有方向,不偏愛善,也不偏愛惡,只是生物適應了當時的生態平衡得以生存,并繁衍生息。”
后世對于達爾文《物種起源》的誤讀,讓我理解生物演化過程呈現“線性”發展,如從單細胞體逐步進化為多細胞生物,進而朝著更為復雜多樣的生物物種演化,故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八個字高度概括??墒?,從局部來看,物種可能是在“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等篩選作用下朝向優等方向發展;可是從整體了解,一切演化都不過是“偶然現象”,同時間內產生的不僅僅是高級的、復雜的,還可能是低級的、簡單的,并無“競爭”的作用,只是適應當時環境的物種得以生存而繁衍而已。所以,人類并非上帝的寵兒,也絕非進化到頂端物種,只是在漫長的時間中,不斷適應了生物的發展而存活下來的“物種”——人類的“生物因子”,與其他動物無他,不過是我們過于粉飾而忽略了核心。
如果說,哥白尼的日心說將人類“地心說”對于宇宙中心的幻夢擊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將人類“上帝造人”對于物種優勢的自尊踐踏,那么弗洛伊德則給人類自詡理性主導的思維模式一記響亮的耳光。
在演化論誕生后約半個世紀后,由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論,自此開啟人類探索自我內心之旅。作為經典精神分析,他提出“潛意識”主導,并強調性本能(力比多)是促使人類發展的驅動力。而不少人對此延伸為,人類文明的誕生源于對性的壓抑,在文化繁衍的背后,人類成了文化基因的載體,一代代傳遞著文化烙印。所以,跨文化現象就更加接近人類的天性——人類的“文化因子”,扮演著文明傳承的“衣缽”,卻主宰了人類精神世界內涵。
就此,人類不過是一頭蒙了雙眼的驢子,拉著“生物因子”與“文化因子”相互咬合的磨盤,一圈一圈艱難地原地踏步,卻自以為走了很遠的道路。
就此,孟老師精彩地呈現了作為人類“文化因子”的產物——理論,是如何在遺傳、差異、選擇(“生物因子”作用)的過程中不斷演化。沒有任何一個理論可以解釋所有時間與空間中的所有問題,于是,就沒有“真理”一說,不過是先哲們的“假說”,恰好印證了現實中的規律。而唯有人性,才是心靈探索的永恒話題。
列寧在《論策略書》一文中寫道:“現在必須弄清一個不容置辨的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因為這種理論和任何理論一樣,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東西,只能大體上概括實際生活中的復雜情況?!业呐笥眩碚撌腔疑模钪畼涫浅G嗟摹!?/p>
孟老師的課,沒有預期的那樣“生動”、“精彩”,卻用清晰地脈絡梳理,為我指引了一條探索之路的方向。期間,更是很多觸動心靈的話語,在此也一并整理,以饗讀者。
1、所有的寄生生物都避免威脅到宿主的生命來確保自己的生存,唯有人類,是最沒有哲學頭腦的寄生蟲。
2、在非洲有句民諺:養育一個嬰兒,需要一個村莊的力量。
3、很多哺乳動物出生即可獨立生活,而人類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母嬰依戀期,可見,人類出生的并非“嬰兒”,不過是一個“胚胎”。
4、生產圈和關系圈的分離,是目前造假業發展的根基。
5、死亡,是我們離開一個人最仁慈的方式。
6、心理學的道路上,一個人學會很走得很快,但結伴學會走得很遠。
—— ? ?相關鏈接 ? ?——
推薦閱讀:《進化心理學》
作者: David M.Buss
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心理的新科學(第二版)
原作名: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譯者: 熊哲宏
出版年: 2007-6
頁數: 506
定價: 49.8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 當代心理科學名著譯叢
本書是當代西方心理學的一種新的研究取向,然而,這一西方新思潮并未引起國內足夠的重視,除了零星介紹外,有關這方面的西方專著一直未曾引進。本書正是關于這方面研究獨有的著作。本書選題具有前沿性,涉及多學科,資料少,難度大,對拓展我國心理學研究和理論視野,建構活生生的人化心理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作者是進化心理學的領軍人物,他所著的這本《進化心理學》權威性和可讀性兼備,已被西方各大學廣泛采用。本書不僅適合心理學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供認知科學、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哲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