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就是一種投資,是對自己的投資,它可以讓你的投資回報擴大一百倍。
你有沒有曾經讀了很多的書,其實你發現也并沒有什么的用?你有沒有曾經想過讀書可能幫助你成功,但是到現在為止你也并沒有找到所謂成功的方法?你也學習過很多的快速閱讀法,但是你突然發現這種方法并不能用在所有的書籍上?
如果你有上述的疑問,那么我要推薦你閱讀這本《杠桿閱讀術》。
用黃金圈思維方式來把這本書分解成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1.為什么要用杠桿閱讀術呢?
問題2.什么是杠桿閱讀術?
問題3.如何運用杠桿閱讀術?
01
作者開篇明義,這本書并不是給那些愛讀書的人看的,而是給那些想要成功的商業人士來看的。
商業人士的時間往往是有限的,那么我們就要把有限的時間充分的利用起來,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去閱讀最大量的,最前沿的,最新穎的觀點,然后再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商業實踐之中來提高回報。所以杠桿閱讀術主要是針對那些商業類書籍所用的。
很多人可能說,我不讀書是因為沒有時間。但是我們考慮一下,是不是因為不讀書才會更沒有時間呢?因為我們不借鑒別人的經驗和技巧,而做事時一味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什么事情都要從頭思考,從頭來過,這一切的確會花費我們更多的時間。從這個角度來看,讀書就變成了幫助我們節約時間。
02
杠桿是我們投資當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方式,他指我們利用有限的本金加上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貸款,融資等,然后擴大自己的本金收益的一種最有效的方式。
杠桿閱讀術中的杠桿也指的就是這種方式,我們要充分利用別人已經歸納好的經驗和智慧,把它運用到我們的商業實踐中,把它作為杠桿來提高我們的收益率。就像作者所說:“歸納別人經驗和智慧的書籍,是最便宜、廉價的東西吧。”
要做到這種杠桿倍增的效果,那么我們必須就是要擴大我們的讀書量,做到每日一本,一年四百多本,并且要特別關注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種新思潮,新方法,并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商業活動中去。也就是先讀書,然后以自己獨樹一幟的方式,把書中所闡述的訣竅,活用在工作中,在你的行動中,加上別人的智慧、經驗,這種杠桿效益,就能產生幾十倍,甚至百倍的成果。
從概率論的角度來思考,每個決策或者每件事能夠取得多大的成果,主要看我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有多少取得成果的機率。雖然閱讀是一種比較慢的方式,但是它卻是我們取得成果的大概率事件,所以在大概率事件上持續不斷的投入,將一定會取得大概率的成果,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也要在閱讀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03
運用杠桿閱讀術,需要我們從以下幾點思考:
1.挑解決當前問題的書。書籍浩如煙海,就我們國家每天發行的書籍,可能也要以百本或千本來論,所以在我們有限的時間里,即使我們讀得再快,這些書籍我們也是讀不完的。那么作為一個商業人士,我們讀書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我們商業的問題,所以我們在挑選書籍的時候就要去挑選那些能夠解決我們當下問題的書。
2.挑易讀的書。有些書的作者寫起來充滿哲理,而有些書的作者寫起來卻通俗易懂,有些書呢是從外語翻譯而來,因為翻譯者的水平高低,有些書也有好讀不好讀之分。這時候我們應該盡量選擇那些寫的比較通俗易懂,翻譯的比較好的書來讀,這樣有助于我們更形象化的去理解書中的原理,把它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之中。
3.挑講解經驗的書。有些書籍是象牙塔里的教授從理論的角度給我們在闡述一個事實,而他所闡述的事實,其實他并未涉獵或者親身經歷過,這一切還都是停留在理論的階段,對我們的工作并沒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更要去讀那些已經經歷過,并且有了自己的經驗總結的人所寫的書,這才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第一手資料。
4.我們要運用二八法則。我們每天的閱讀時間是有限的,為了既要閱讀,又不影響我們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我們就要懂得取舍,要運用二八法則。對那些不能解決我們實際問題的書,暫時可以先不讀;對那些對我們解決問題幫助較小的書,我們要花更少的時間找到那些主要的問題來讀;而對我們的根本問題有著重大理解的書,我們當然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讀。這一切都是告訴我們閱讀,并不是要從書籍的第一個字開始,讀到最后一個字我們要有所挑選,懂得取舍。
5.整理筆記。我們讀書時,可以在書籍上隨時勾畫重點,寫出自己的閱讀心得,并且做好折頁。當讀完以后,我們可以把這些書籍的重點全部錄入電腦文檔中,做好筆記的整理,這些最終整理起來的筆記,將變成我們的核心思想,來用最快的時間指導我們的行為。
6.關鍵要反復使用。商業類的書籍介紹的經驗往往有很強的適用性,它到底對我們的工作是否有真正的幫助,必須要經過實踐來證明。所以我們必須要反復去使用,不要辜負了作者所總結出來的自己畢生的經驗。當我們在反復使用中,不但讓作者的經驗發揚光大,同時也幫助我們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杠桿閱讀術解決的,更多的可能是我們的困惑。讓我們明白僅僅輸入不過是自我滿足而已,如果能輸出使用,才是真正勝負的關鍵。大量的閱讀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多作者的觀點,當許多作者都提出相同的觀點時,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在我們商業活動當中最為重點的內容,或許我們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