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難以避免,而磨難可以選擇

在逛亞馬遜時,看到《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么》這本書就很心動,一是因為自己也在跑步,二是看到作者是村上春樹。千萬不要以為我這樣說就是作者的忠粉,其實我只在大學期間看過他的《挪威的森林》,而且看完覺得云里霧里,并沒有看出它的好來,后來哥哥推薦他的《1Q84》我也沒有好好看完,很是慚愧。

對這本書感興趣因為村上春樹的跑步歷程,他從33歲開始跑步,每天堅持跑步十公里,每年跑一次馬拉松,后來還參加了6次鐵人三項比賽,這真是一個讓人敬佩的跑者。

看了這本書,相信大多數跑步愛好者都會產生共鳴,關于跑步,原來大家都有一些相同的想法,有一些相似的經歷,有一些共同的理由。

關于為何開始跑步的。

村上春樹說開始跑步是他作為職業小說家以后,過上從早到晚的伏案寫作的生活,體力逐漸下降,體重則有所增加,為了集中注意力,一天抽60根煙,為了自己的作為小說家度過一生的他來說,健康成了首要問題,所以選擇了跑步。

首先跑步不需要伙伴或者對手,也不需要器具和裝備,更不必須特別的場所,只要一雙適合跑步的鞋,有一條路,就可以想跑多久跑多久。這可能很多選擇跑步的伙伴們的心聲,我當初選擇跑步也是因為這是一項只要想跑(當然戶外要聽天氣的)就可以跑的運動。而且和村上春樹一樣,我也是一個不以獨處為苦的人,所以一個人默默的跑步并不會覺得煎熬或者無聊。

關于如何堅持自己的跑步原則的。

村上春樹說:

每日跑步對我來說好比生命線,不能說忙就拋開不管,或者停下不跑了。忙就中斷跑步的話,我一輩子都無法跑步。堅持跑步的理由不過一絲半點,中斷跑步的理由卻足夠裝滿一輛大型載重卡車。

是的,不想跑步的理由很多。有時候自己都不清楚那到底是不可抗力還是只是自己的借口。尤其自從來到這個學校,開學這一個月來,跑步的次數一只手都能數過來,各種原因:沒有地方跑啊,總是下雨啊。

看了村上春樹對奧運長跑選手瀨古利彥的采訪,村上春樹問:“瀨古君這樣高水平的選手,會不會也有今天不想跑啦,覺得煩啦,想待在家里睡覺這類情形呢?”瀨古君可謂怒目圓睜,然后用類似“這人怎么問出這種傻問題來”的語氣回答:“那還用問,這種事情經常發生。”看到這么多的長跑者會有相同的感受,真的發現自律才是真的自由啊。這可能就是普通人為什么普通的原因了吧。

關于如何跑馬拉松的。

書中講了他第一次跑馬拉松的經歷,從雅典跑到馬拉松,獨自跑了四十二公里,跑完之后最為喜悅的事兒是:哈哈,不必再跑啦!時隔二十多年,跑了二十多次馬拉松后,村上春樹回想感受,竟然與最初一次相比沒多大變化,“揣著空空如也的汽油箱繼續行駛的汽車”般的心情。然而跑完后不久,曾經的痛苦就忘得一干二凈,還下定決心,下次會跑得更好。看到這里,覺得跟我每次爬山的心情很像,快到山頂之前的那種勞累覺得再也不想爬山了,但是爬上山頂覺得爬山的美妙就在于此,然后決定下次還要再爬下一座山啦。

就像作者說的:痛苦無法避免,而磨難可以選擇。希望我能夠跑更遠的路,爬更多的山。

至少跑到了最后。

成績也好,名次也好,外觀也好,別人如何評論也好,都不過次要的問題。對于我這樣的跑者,第一重要的是用雙腳實實在在地跑過一個個終點,讓自己無怨無悔:應當盡的力我都盡了,應當忍耐的我都忍耐了。
假如有我的墓志銘,而且上面的文字可以自己選擇,我愿意它是這么寫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