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生邊上》,書的具體內容不做過多介紹,這本小書是一位耄耋老人在走過了近百年的坎坷世途、歷經風吹雨打之后,在她預感路途將要到達盡頭之時,低頭沉思,回望過去,一縷一縷時光數來,一字一字寫下,看盡起起落落。以我無名之輩想來,她老人家的心中定是波瀾澎湃的吧。也許恰好相反,只有“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的。你存心做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御。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斗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處吃虧。你總有知心的人、友好的人。一且看到他們受欺侮、吃虧受氣。你能不同情氣憤,而要盡力相幫相助嗎?如果看到善良的人受苦受害,能無動于衷嗎?如果看到公家受損害,奸人在私肥,能視而不見嗎?當今之世,人性中的靈性良心,迷蒙在煙雨云霧間。頭腦的智力愈強,愈會自欺欺人。信仰和迷信劃上了等號。”
這是楊絳先生對社會永恒存在的不公提出的拷問。任何一個心懷天下的仁者圣人,都是想解決這個頑固的社會問題吧。孔子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愿殺身以成仁”,孟子的“仁政”“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墨子的“兼愛”“非攻”“尚賢”。四處奔走的仁者說客們,或順應君心飛黃騰達;或被棄如敝屣,窮困潦倒。然而,事情是發展變化的。
1.關于人生價值。
人生的意義,即人活著到底為了什么?對于人世,我們渺小得猶如滄海一粟;對于我們自己,“我”就是一切。然而這兩個方面常常是矛盾的,作為一個有靈氣與良心的人,我們不可能一心一意為己,我們還有目標和使命,還有自己所謂的夢想。我們常常想超越自己這個狹隘的層面,達到“夢想”的境界。
可以這么說,我們中的很多人辛辛苦苦,就是為了夢想。我們不止一次地討論這個問題。
一次我跟朋友在聊天,那天我們心情都比較低落,苦悶加上想家,我問她,既然這么難,為什么不回家發展呢?她說,不行,回去了,什么夢想啊,都沒了。她很自然地說出了這句話。說到這里,正好說中我心中的疑惑。于是我又問:那你的夢想具體是什么?她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我逃回家我不再受這些煎熬,我的夢想就什么都沒有了。
她的想法跟我是很相似的,每個人的夢想,不一定是具象地想得到什么,而是我們知道,在我們的前方,還有更加美好的景色等待著我們,所以即使荊棘遍地,也依然值得去追尋、去冒險。即使人生苦短。
蘇軾在感慨人生渺小時,他想“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我不想抱明月長終,不生不死如同死亡一樣可怕。人世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它的短小精悍。短短幾十年,可以是白駒過隙,可以是漫漫人生。就在這幾十年間,一個人的際遇千變萬化。迷人的地方,也許正在于此。
2.關于命運
即使荊棘遍地,也依然值得去追尋、去冒險。那我們該毫無牽掛地去拼搏奮斗罷?可我們是人,偏偏我們還有那么多牽掛,還有那么多不期而至的情緒和頓悟。親人、朋友、愛情,是無價的財富,是無形的牽絆。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于是產生了糾結與痛苦。
不可能凡事都遂己心,痛苦于是產生。糾結和痛苦的背后,不是什么選擇恐懼,實質是占有欲太強。面臨的任何一種選擇,都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糾結的是,想得到所有的利益,想規避所有的風險。顯而易見,這只能癡人說夢。
癡人說夢,我們之中,有很多算得上癡人吧。卻不自知,以你我的修為,自然也無法逃脫,深困其中。
這時候在我身邊,在我糾結痛苦的時候,總會有人對我神秘地笑著,說:小丫頭,你還沒有活明白呀!我于是又產生了疑惑:什么是活明白了?怎么才算是活明白了?說這句話的人,他看起來那么豁達通透睥睨這一切,那么他活明白了嗎?他知道什么是活得明白了嗎?他知道怎么才能活得明白嗎?我倒愿意打破砂鍋問一問,可我不得而知。
在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叛逆的,老人告訴我們這條道走不通,可我們偏偏不聽,非要自己重重地撞過去。或頭破血流,或開辟另一番天地,才算罷休。到了下一代,依然如此。
這樣看來,每一個生命都是在迷霧中跌跌撞撞地前行,我們不知道前方有什么,但趕路是唯一的希望和使命。過來人可以給我們忠告,但卻不能代替我們行走,甚至不能代替我們的眼睛觀看。我們的命與運,他們雖然干涉,不可決定。
3.關于知己
人生而不同。
我們雖然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同樣的空氣,但我們成長于截然不同的家庭,每天面臨著不同的思想。遇到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長者會為我們指出各不相同的處理方法,在這一件一件事情中,一個個帶有家庭風格的處理方法中,在不同的教師指導下,我們漸漸形成了我們的獨特的價值觀。一朝成年,我們帶著各自的認知方法,走進同樣的社會,走進一個個不同的圈子。
由此看來,我們每個人該是非常的不同,相似的皮相下面,隱藏著完全不同的思想。這種不同通常是非常驚人的。于是,知己難得,“他人即是地獄”。
當初讀到俞伯牙為鐘子期毀琴,只覺他的做法不可理解,迂腐之極。直到初涉人世,才知道原來迂腐不堪的是我。也許伯牙年老,彈了一輩子琴都沒有找到聽懂他在彈什么的人,畢竟大部分人只會贊一句“妙哉妙哉”,妙在何處,云里霧里。這對于伯牙的藝術人生當然是一種無聲的諷刺,不被人懂是一種怎樣的感受。但是一旦在漫漫不被人懂得日子里,突然遇見了一個懂你的人,那么為他去死都可以。怪不得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古人誠不欺余。孤獨的我們可以重視知己如同自己的生命。
認識的價值、意義,命運,構成我們的一生。別無他求,愿得一知己。
人生在世,本來就是意味深長的存在、掙扎、享受、痛與快、苦與樂。如此種種,紛繁復雜。即使一一體味過,依然不見得明了。只不過,是來世上走一遭。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想追根究底探尋自己存在的意義,正如楊絳百歲高齡依然苦苦追問:“我為什么存在于這個世上,我存在于這個世上的意義何在?”我愿在人世中逢著這樣一個固執而執著的人。
一句話我們共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