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寫這個主題呢?”我很認真地問自己。
我想大概有這三點原因。
初衷
第一、榜樣的力量。
第一位是我大學后期有幸結識一位良師益友型的老師,姓蔣。我是被蔣老師的教學方式所吸引的,因為她的課都會有一篇文章、一個故事或者一個視頻穿插其中,始終如一,就這樣默默地堅持做下去。大學時代,我們能夠見到學識淵博的老師,卻很難遇到肯耐心教我們為人處事的老師。也許是為人師者的情結,蔣老師,不僅愛她自己的學生,也愛這個社會上更多的人,她熱愛公益并為此樂此不疲,今年暑假蔣老師開辦了第一屆免費國學讀書會——誦讀《論語》暑期夏令營,主要針對六周歲以上的孩子。我真心感謝她帶我走上了這條正確的道路,還有一些小故事我會在之后的文章中慢慢與你們分享。
第二位是我鄰居家的一位大哥哥,我特別喜歡與他聊天,他平時就愛樂于助人,可到最近我才得知,他參加了我們市的三獻志愿者協會,而且如今在自媒體平臺還有一定的影響力,他這樣說是因為他高興他能通過他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他跟我說過這樣兩句話,我很動容,
“做到這樣,很多人也認可我,還特地要來見見我,讓我很欣慰。”
“有一個人我想幫他,但是最終并沒有幫成功,他卻一直要感謝我。”(讀書圣賢書的人應該常看見類似這樣的字眼以及體會到說這句話時的心情)
第二、這關乎人生真正的幸福
這個社會固然還是好比壞多點,可我始終還是覺得大部分人沒有得到長期的幸福、真正的幸福。而這與我們的心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我想盡自己點點微言希望有緣人能夠通過正確的書籍的引導與自我反思從而凈化自己的心靈。
第三、孩子是最易被教化的
我其實特別希望我的文章能被更多的年輕父母所看見,因為孩子是最容易被教化的。雖然我的表達能力不好,但至少這里有個正確的指導,讓他們的教子之路能夠順暢一點。比如我,就錯過了學習經典的最佳機會,有些觀念真的挺難改的,很多時候意識轉化不了行動,我是屬于喜歡反思的那一類,所以常常提醒自己,慢慢的才有點改善。
“這個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我相信只要自己堅持走正確的路,我就一定會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行人。比如我生命中出現的蔣女士和鄰居哥哥,而我打算提筆也是想先從精神上加入到這個隊伍里來,畢竟現在還沒有能力提供更多實質性的物質幫助。
為什么要學習《弟子規》
一方面,市面上有太多的書,也有人看了很多的書,卻依舊過不好一生,因為書選錯了,書中錯誤的思想就會根植于心;另一方面,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選擇、矛盾以及現在很多人都很關注的問題——教育。那解決這些問題的指導手冊是什么呢?我強烈推薦《弟子規》,因為它會教你做真正的如法的好人。
我有一個不錯的朋友,有些事情會問問他的意見,但是最近我越來越發現他老是與我對著干,前幾天他對我坦言,
“這么多年我感覺養成一種習慣,不管別人跟我說啥想法與建議,我總是習慣性的提出我認為的不足之處甚至反對意見!比如,工作中領導總是會說對于這件事這個方案有沒有不同意見的不同想法的呀(因為他的本能反應是覺得別人希望他提不同的意見)”
“你這不靠譜啊,還好有些事我只是問問你沒有信你”然后兩個人又開始了探討性的說了這個問題,別說,挺高興的。
我覺得這也是抉擇中的一個問題,不能人云亦云,那么為啥他會有這種想法呢?我覺得就是聽的版本多了,而沒有一個正確的指導就會容易思想走偏。
《弟子規》讀后感之旅要開始了…
讀后感第一篇:關于抉擇——教育
人生總會面臨很多的選擇,而不同的選擇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有時候有些抉擇至關重要,那么你真的確保自己在這樣的時刻會做出正確的抉擇嗎?
現在很多的家長都面臨著孩子的教育問題,其實教育這件事,最重要的是在于父母。而很多父母都只是十分關注孩子的分數,以為孩子分數考的高就是自己教育的好,我雖尚未有孩子,可我實在不敢茍同這種教育方法,因為我也是孩子,經歷過,亦體會過。
“上所施,下所效”叫教;
“養子使做善也”叫育。
很多父母都誤解了教育的真正含義,所以很多時候他們所謂的愛只是愛的表現。前幾天在簡書上看到一篇叫作《愛的表現》的文章,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女孩喬佳普通而平凡,而媽媽朋友的女兒關婷則是閃閃發光的人。于是她的媽媽不愛她,還總是嫌棄她不如別人。她實在受夠了,自卑、憤怒,很多不好的情緒溢滿心間,后來機緣巧合,她有兩種選擇:
雖有糾結,喬佳最終還是選擇了契約二。并且她還說,
“如果可以的話...我想讓關婷瞎掉一只眼睛。”
“哦?你確定要傷害一個無辜的人嗎?”
“是她先傷害我的,她傷害了我二十五年,她奪走了我的母親。難道我拿走她一只眼睛,很過分嗎?”
“可她自己并不知道這些,我的小心肝…這都是你母親的錯,你為什么不弄瞎你母親的一只眼睛?”
“我母親的眼睛要留著...她得健健康康的,看到女兒是怎樣的優秀,我要她健健康康的,去拿我和關婷作比較,再比較一百次,一千次,讓她看到比較的結果。”
“讓她在快樂和自豪中度過下半生,這就是你對你母親的懲罰?”
“是的,就像絕艷的文字是痛苦生出的花,像我母親這樣的人,不配擁有這么高貴的東西,她只配擁有低級的自豪和得意,所以,我把高貴的東西留給優秀的關婷,越是智慧高的人,就越能嘗盡那墜落深淵的滋味。”
“所以,你拿走她一只眼睛,卻留著她的性命?”
“當然,如果我連她的性命都取走,豈不成全了她燦爛的一生。”
結果與料想的一樣,媽媽開始愛喬佳了,越來越愛,而喬佳對母親卻始終是愛的表現。(這個故事我是在經過作者的同意下才引薦的,而選擇截圖是因為作者的文筆很好。而我選擇故事來講,是覺得添點故事或許能讓你不那么枯燥,畢竟一下深入學習經典有點難)
這確實只是個虛構的故事,但它在現實的生活中確實有真實存在的部分。我問過筆者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她是這樣回答我的,
“愛孩子的本身,而不是愛他的成就給你帶來的虛榮。很多孩子不是不知道,只是沒有勇氣承認,太殘酷了,這將貫穿他們的一生。”
我喜歡看故事領悟人生道理,這個故事很殘忍,小女孩不僅在心中對至親埋下了恨并將這種恨延續到無辜的人身上,而她也曾是個熱愛生活,充滿愛的人,很可惜。生活之中類似事情也并非沒有。書中就講過一個真實故事,一個男孩為了一萬塊錢,竟親手毒死了自己的父母。這些都是教育的缺失,其實我們很多人都該反思,我們到底想要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想首先自己做對了做好了才能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最被教化的年紀是在十三周歲以前。
孩子的記憶是最棒的,
看動畫片的孩子,記住了臺詞,
看廣告的孩子,記住了廣告詞,
聽兒歌的孩子,記住了兒歌;
聽經典的孩子,就記住了經典。
總之,就看家長種什么了。
不記住這個,也會記住那個。
孩子不會去選擇好的壞的,給什么吸收什么。
但是我們家長可以選擇。
在孩子最好的記憶階段我們家長一定要有智慧,
要抓緊播種下智慧的種子。
父母應該知道的:
1、黃金期:0-3歲,完全吸收階段,自主吸收接收到的任何消息。
2、白銀期:3-6歲,80%吸收階段,可朔性強,只要家長努力,孩子很容易上軌。
3、銅鐵期:6-9歲,60%吸收階段,有一定的叛逆性格,需要家長格外用心,仍然可以上軌。
4、朽木期:9-13歲,40%吸收階段,有較強的思考能力,不一定能夠聽從家長的話,需要多做工作,從理論上說服他們,家長用自己的熱情感染他們,慢慢引導上軌。
5、腐紙期:13-,這是成人學習階段,有自己的主見,如果能夠認識到了,就會去行動。不能簡單地要求他們學習經典,通過一定的環境手段影響他們,改變他們。
我想和這個世界一起來學《弟子規》,下周我們再會。
謝謝每一位認真讀完我文章的人,若讀完能換回你對教育的一點點思考,那我將倍感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