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與熱鬧
上周末一起頭腦風暴,挺多想法,一時興起,漸入佳境。于是,洋洋灑灑,ms畫了一個長長的思維導圖,不斷補充新內容,盼望著一點點完整。很喜歡這種填空的思考,有了結構與框架,潛意識忍不住想要去填滿。
周六晚上,四人吃晚飯走在路上,忽然覺得百無聊賴,看上去很熱鬧,居然有些無話可說。可能是生理因素,或許是沒睡夠?心情壓抑,感覺融入不到熱鬧中去,莫非我已經過于宅,習慣宅了嗎?很沒有存在感。
似乎也不是,我并不是可以跟孤獨、寂寞相處很好的家伙,常常跑到熱鬧中,想要擺脫。有時候想,或許是一個人呆太久,所以渴望熱鬧。可是不止一個朋友說,一個人的安靜是她們想要的,因為她們平常都在熱鬧中。這就是“圍城理論”吧。
該抽一簽:凡事走中道,熱鬧有度,安靜有常。不沉迷于熱鬧的表象,不躲避在自我的小世界。不如打開心,無論宅還是熱鬧都活在當下,此時此刻此地。此心不游離,意守人中先。
晚上他們都去健身,一個人窩住處給爸媽打電話,爸媽不理解種種,又難過得要哭。又跟某朋友聊了會兒,似乎是kill time。想想很多話不如對自己說,寫出來梳理出情緒,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等他們回來,一起溜達了一會兒,說了說,不知道怎么的就好了。可能是話說開了,情緒被說中了,于是就散了。
相信
第二天早上起來,收到兩條微信留言:
記得你身邊,有人在關心你。
愿你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來自這個世界的無條件關愛。
真戳心,為什么這么準?至今除了我媽,連我爸都做不到會無條件關心我(常感心涼、心冷),更別說寄希望于朋友。這么多年,好像關心總在遠方,身邊的不敢奢求,于是常談異地戀。擔心近距離的親密關系,自己hold 不住日常瑣碎,消磨耐心與想象。可是,遠方的也搞不定,常以失敗告終,緣分未到或者有緣無份。上上周末在武漢聊起,有人說或許是灰心。灰心而逃避,目睹曲折而放棄,有時想起又牽扯不清。是這樣嗎?或許是,也或許不是。
最大的秘密
大師說“只有愛才能贏得愛”,細細品味,原來我從不曾真的明白。匱乏愛、不斷掙扎的人,如果可以去愛他人或小動物,就開始種下愛的種子。哪怕對于自己,多一些肯定與贊賞,內心才有力量,敢去柔軟。不然,便會以一顆堅硬的姿態,努力保護自己不被傷害。也或許,因為自我保護,不敢去接受身邊人或朋友的關愛,從而視而不見。
起心動念,無非是業。這樣的習氣或脾氣,包裹了一只執拗的自我。放下“有色眼鏡”,看到事實與真實——我擁有、得到的實在太多太多。連現在住的房間,小冰箱、熱水器、床都是朋友們或送或贈,才能足夠應對過生活。
緩解或化解匱乏,可以感恩已經擁有的,享受它。
更重要的是,創造豐盈/盈余替代匱乏——一顆有愛的心,以及不間斷的行動。
匱乏錢,多布施或供養。
匱乏愛,多關愛孤獨、寂寞的老人或孩子,或一個人。
匱乏時間,一周專門安排一天休息。平常多把時間花在修習功課上,事半功倍。
“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先“給”多于“得”,反向播種,種善因得善果。這才是最大的愛秘密、財富的秘密、時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