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接納你的孩子嗎?

accept your child.jpg

01

上周,我從兒子的學校拿了這學期課外體育班的單子,想給他報一個球類學習班。

兒子以前說過對新西蘭的國球——橄欖球不感興趣,對其他球類運動接觸以后也不太喜歡。

從尊重孩子的意愿出發,我不應該再去考慮這個事。

但是這幾天我有點焦慮。

新西蘭這個國家,幾乎全民運動,學校里的明星學生,也都是各種運動能手。很多孩子中午在球類班訓練。星期六上午,各大公園都是學生球隊的比賽,家長比小球員們都狂熱。

朋友、同事間談起孩子們,總是會說孩子們最近在玩什么球,參加什么比賽,我說兒子喜歡騎自行車、游泳,有點覺得好像跟大家不合拍。

一天兒子放學后到我上班的幼兒園玩(兒子的學校跟幼兒園非常近),一個認識他的學生家長跟他聊天,問:“Nathan 你中午打球嗎?”兒子說:“我不打球?!?“那你中午干什么?” “隨便玩?!眱鹤拥哪樕芴谷?。

我卻覺得有點慚愧:是不是我疏忽了這個方面,沒有給孩子更多接觸機會?或者需要給孩子更多激勵,畢竟孩子還小,接觸這些運動少,也許是他還沒有體會到團體運動的魅力?

所以,我還是到學校拿了體育班的宣傳單。

02

看了武志紅的一篇文章,里面說到荷蘭心理學家馬丁納談快樂的三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和無條件的快樂(馬丁納稱為“至樂”)。

競爭式快樂是因自己比別人強而快樂。我們中國目前應試教育的實質就是校長、老師、家長們為了獲得競爭式的快樂,而一天天地給孩子們加壓的工程。

條件式快樂是因滿足自己的一個條件(達到一種目標)而感到快樂。

至樂是純粹因為過程中的體驗而感到快樂。

第三種快樂——至樂,讓我想起孩子剛剛出生時我的感覺。

當時,看著孩子純潔的小臉,我無比感激,只愿孩子有健康、快樂的一生,別的什么都不重要。

我的初心,也許跟每一個母親的初心一樣,希望孩子擁有至樂和偶爾有條件的快樂:因為能夠體驗這個人生而快樂,享受每一天每個人每件事的相遇;或者,因為經過努力達到目標而快樂。

后來,有的時候,我卻不由自主地進入了競爭、比較的模式。

我把女兒跟別的孩子比較,她經過努力進大學醫科專業,得到有條件的快樂,我卻為她成為10%的優勝者而欣喜;

我把兒子跟其他孩子比較,因為他沒有狂熱地參與球類運動而焦慮;我嘴上說是想讓他融入新西蘭的運動文化,那還是拿他跟我期望中的男孩子相比較。

其實兒子并不缺少戶外運動,只是相比那些對抗性比較強的集體球類運動,他更喜歡自己鍛煉。每天他都去院子里的秋千和軟梯上玩耍,常常在公園的兒童活動區流連忘返,也很享受騎著自行車一圈一圈地跑,到了海邊,更是撒了歡一樣,趴在沖浪板上追著海浪嬉戲……兒子在其他學習小組里,也學到了團隊合作;而他每日的生活,也時時刻刻融在新西蘭的文化里面。

再說,男孩子要去球隊、去競技,不過是我們心目中男孩子的樣子。兒子喜歡唱歌,喜歡搭建積木,我是不是更應該去支持他的興趣,而不是一定要推他去打球,給他一種負面的信息:男孩子一定要打球,你不去,是你不足......

兒子本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卻想去改變他,讓他跟別人一樣。這才是我最應該感到慚愧的!

03

接納孩子,真的不是嘴上說說那么容易。

作為父母,有意無意中,我們會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想去“改善”孩子的某個方面。

有個孩子,剛上幼兒園兩周,不跟別的孩子互動,也不參加集體活動,只喜歡一個人呆著,爸爸就有點著急,問:孩子這么孤僻,怎么改善呢?

他用了“孤僻”這個詞,其實已經對孩子做出了負面的評價。

孩子喜歡跟別人玩或者自己玩更舒服,喜歡集體活動或者選擇獨處,只是孩子的性格偏于外向或內向的表現。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把人格類型進行內向和外向的二元劃分,本就無法涵蓋形形色色的人類,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期,他的心理能量指向也會有所變化。

所以內向和外向,本就沒有好壞、對錯、正面和負面之分。

“孤僻”,卻是一個接近于貶義的形容詞,指向的是一種對他人戒備、敵視的態度,還有人認為是一種人格缺陷。

孩子剛到一個陌生環境,本就需要一段適應期。他會本能開啟“自我保護模式”,觀察周邊,然后分析、判斷是否行動、如何行動。孩子正在享受一種新體驗,并沒有對任何人抱有敵意。

就是我們大人,對新環境也要有適應期,但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過往體驗,或者通過閱讀、影像獲得的信息來進行分析、判斷、反應,所以這個階段會比較短暫。

所以,你要“改善”孩子什么呢?

作為父母,當我們看到孩子跟別人不一樣,或者跟我們期待的不一樣時,也許我們應該首先給孩子一個支持的擁抱,而不是急忙判斷是不是正確,要不要干預,對不對?

04

我曾親眼觀察過一位同行對自己的兒子優雅地接納。

那時我剛剛學幼教,在一個幼兒園實習。班上有個4歲多的男孩瑞德,高高大大的,但是還每天穿著尿布。我跟另一個幼教同學私下討論這孩子是不是需要特殊幫助,因為3歲多一般孩子都能自己如廁了。

但這個孩子的媽媽,就是我的實習指導老師,卻不焦不躁,提起兒子都是一臉的自豪:兒子說了什么幽默的話了,玩積木如何厲害了等等。

有一次我問她瑞德有沒有開始對馬桶感興趣,她很坦然地說:“沒有呢。等他自己做好準備了,他會告訴我們的?!?/p>

瑞德快到5歲的時候,有一天忽然決定想坐到馬桶上,三天以后就完全不用尿布了。

那個時候,我深深感覺到自己以前的偏見。孩子在不同的方面發展早晚不同,我們應該做的是接納他的速度,他的方式,欣賞他的長處。等到跨過一個又一個階段,回想那些曾經的焦慮,真的不是個問題!

美國的社會學家和精神治療師羅樂徳(Dorothy Law Nolte)寫過很著名的詩句:

“在接納中生活的孩子,學會的是愛意。

在認同中生活的孩子,學會的是自愛?!?/p>

而學會愛和自愛的孩子,會產生自我的生命價值感,更加享受生活,獲得馬丁納所說的至樂。

所以,由衷地接納孩子,欣賞孩子本來的樣子,是我們能送給孩子的最珍貴的禮物。

從現在開始,學著真的接納你的孩子吧,告訴她/他:“我愛你,因為你就是你!”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轉發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