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的國度。如果把中國的燦爛文化比喻為汪洋恣肆的江河,那詩歌無疑就是江河的源頭。從《詩經》到《楚辭》,從唐詩宋詞再到元曲……詩歌如璀璨的群星照耀中國文化的天空,又如甘甜的乳汁滋潤華夏子孫的靈魂。
近年來,各學段都加大了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經典詩歌的誦讀與鑒賞不僅體現在課堂上,也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在各級各類的考試試題中。不少人對古典詩歌的誦讀與鑒賞存在嚴重的誤解,以為這是中考高考才面對的問題,忽視了這一塊的積累沉淀和引導——其實這才是真正打底子的大事兒。我們都知道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不光速度慢而且耗時長,想臨上花轎現扎耳朵眼的考前突擊幾乎不解決任何問題。即使僅從應考角度考慮,詩歌鑒賞的底子應該從兒童抓起。說到這里可能有人要撇嘴,兒童懂什么鑒賞,簡直聳人聽聞。
這說明你不懂鑒賞這個詞兒。從識字前的“口耳相傳”到初識字的“繪本共讀”甚至到小學高年級的分級背誦,這里面雖然沒提鑒賞這個字眼卻始終播撒鑒賞的種子。本能的直覺、個性的審美偏好和模糊的分辨能力孩子們是有的,大量詩詞的朗讀與背誦不過是給這些能力提供了舞臺而已。
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以及文化積淀的嚴重不足,再加上平時缺少這類題目的答題思路指導和規范訓練,導致學生在處理這類題目時,考場失分也就相當嚴重。
在浩如煙海的古代詩歌中,“送別詩”是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題材。尤其在唐人詩歌當中,“吟別”“贈別”更是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在這些“送別詩”中,雖然題材是相同的,但它們所反映出來的人生態度、情感趨向、審美意趣卻大不相同。筆者試圖通過此文引導大家體會一下古人在送別詩中所傳達出來的真摯感情,粗略領會不同風格詩人的審美趣味,同時也想借此文傳遞一些鑒賞古代詩歌的基本方法。
第一類:別情依依,感情纏綿憂傷,動人心魄
在這一類中,又可以分為兩種風格,先來看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讓我們以此詩為例,感受一下古人“送別”的最常見的感情吧。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這首詩是寫在杜十四科舉失意之后,科舉落第對于讀書人來說,當然是沉重的打擊,此時杜十四遠去東吳,心情之抑郁是不難想見的。作為朋友的孟浩然在別離之際,既要對遠行的朋友寬解和安慰,給朋友憂傷的內心送來溫暖和支持;又自然流露出好友遠去的不舍與傷感。
此詩前三句重在寫景,但這景不單單是自然之景、客觀之景,而是隱含著詩人濃烈的主觀之情被詩人精心選擇的景,借用王國維的名言叫“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我們在學習和鑒賞古代詩歌時,一定要學會“從景入手”——寫了哪些景?所寫景物有什么樣的特點?作者為什么會選擇這些景物入詩?帶著這些問題思考,圍繞著詩歌“表情”的主題,會幫助著我們引導著我們走進詩歌,穿透文字表面,領略詩人的感情。比如在本詩中,“正渺茫”的“春江”,江水上漲,波濤洶涌,那么詩人是想表達一種喜“君去”能得航行之便呢,還是想表達一種恨“君去”何其之速呢?景中含情,令人回味無窮;“日暮”黃昏,讓人不禁聯想起“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還有那不知“何處泊”的“征帆”,無一景中不含情,而能夠準確把握這些景,就能引導我們準確把握詩中情。
有了前三句的景物蓄勢,詩的最后一句中幾乎是直抒胸臆了,如果說前面三句寓于景的感情是幽微的含蓄的,但最后一句“天涯一望斷人腸”所抒發的依依不舍、關切與掛念、擔憂與祝福則用“斷人腸”豁然而立了。
這一種詩歌,我可以用“景蓄勢,情豁立”來概括,它的具體特點是景中有情,感情表達明確而強烈。
再來看李白的名作《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之所以舉這首詩為例,首先是詩中雖有“別情”,但這情緒不完全是纏綿與憂傷,這首詩的感情是明快的,是在不舍之中融著輕松的詩意的離別;其次,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景情交融,以景結情”。什么叫“以景結情”呢?很多同學一直到了高三畢業也沒弄清這個概念——不明白概念的內涵,當然就很難準確地使用這個概念解決具體的問題。“結”可以理解為詩歌的結束,又可以理解為感情的總結。以景結情的意思就是說在詩歌的末尾,詩人不言“情”于文字,卻以“景”描寫收束全詩,但在詩人精心選擇的景物描寫之中卻隱含著詩人濃烈的感情,細品景物描寫,詩人的感情就洋溢在筆端了,比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是也?;氐奖驹娚蟻恚嫌言邳S鶴樓把酒言歡,樓頭話別之后,孟浩然就登舟啟程了?!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迸笥岩呀洆]手告別了,已經登船而去了,船已經漸漸地遠了,遠了,直到再也看不見了,可詩人還在江邊呆呆地望著——多么不舍!感情何其濃烈!行人漸遠,而送行的人依然佇立江邊。孤帆漸漸地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間了,這時只有一江洶涌的波浪,奔向碧空盡處,仿佛是去追趕行人——那汩汩滔滔洶涌澎湃的恐怕不僅僅是江水,還包含著詩人李白滿腔的不舍、向往與祝福吧?李白很巧妙地表達了這種送別后的感情,像用電影的特寫鏡頭照住帆影,逐漸前移。到水天交接處,帆影沒有了,于是長江浩浩蕩蕩流向天外。這時候,觀眾和送行者會一樣把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而整個畫幅的蒼??臻煹母杏X,自然又要襲上心頭。這樣寫景見情,寓情于景,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使人讀了以后,產生無窮的余韻。
縱觀此詩,自始至終未見一個情字,然讀罷此詩,詩歌的感情卻又是那樣的鮮明和濃烈,這大概就是高手的高明之所在吧。
第二類:坦然面對分別,豪邁超脫,樂觀陽剛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惫糯S多“送別詩”,難逃“黯然銷魂”情感之苑囿,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卻一反別離的愁怨,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抒寫送好友上任的情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此詩最大的亮點是詩人對待分別的豁達與豪放。有“別情”但不傷于離別之悲,好男兒志在四方,你我都是“宦游”之人,人在官場不自由——上任、調離,分別實在是平常之極的事,又何必徒傷別離!這既是對好友的寬慰,也是對自己的寬慰,而在這寬慰之中遮掩不住詩人豪放的心胸,這是“少年心事當拿云”的大丈夫的心胸!沒有傳統送別中的哭哭涕涕卿卿我我,沒有那種讓人心酸的纏綿與感傷,相反詩人注入了“送別詩”新的元素——樂觀的豪放的元素,陽剛的達觀的元素?!昂却嬷?,天涯若比鄰?!敝灰覀儽舜诵闹兄鴮Ψ?,即使遠隔千里,我們的心卻緊帖在一起。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在意一時的分別,又何必傷感空間的距離——時間消磨掉的是歲月但不包括真誠的友誼,空間隔絕的是形體卻不是彼此的思念,千山萬水,天涯海角,我們的心總會緊緊地貼在一起,我們對彼此的祝福永遠響在耳畔……王勃用他天才的筆,在詩歌的天空寫下了男人“送別”的最強音。
第三類:借“送別”之名,抒懷詠志
這類詩歌堪稱另類,所以為數不多,我能清楚地記得的,只有駱賓王的一首《于易水送人一絕》。
于易水送人一絕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笔茁撝比胧穼?,用燕太子丹高漸離等送荊軻前去刺秦的故事,著一“別”字,卻沒絲毫的普通人送別的纏綿凄惻,“壯士發沖冠”,讓人不禁內心涌激越悲壯之情,眼前似乎浮現“士皆瞋目,發盡上沖冠”令人熱血沸騰之畫面,耳畔回蕩“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令魂魄震撼之歌聲!“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边@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昂弊?,寓情于景,以景結情,因意構象,用象顯意。 “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符號,這是此詩創作最為成功之處。這首詩題為送別,可又沒有交待所別之人和所別之事,全詩純為詠史抒懷之作。但吟誦全詩,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別場景如在眼前。因為所詠的歷史本身就是壯別,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全詩融為一體。一古,一今,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最后統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詩的構思是極為巧妙的。
這首詩題為“送人”,但它并沒有敘述一點朋友別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讀者送的是何許人。聯系駱賓王的人生經歷,我們不妨把此詩理解為吟別僅僅為其“表”,抒發個人心中抱負,借古之史實,隱微吐泄個人內心的激憤與不平,方為其“實”。
以上僅是筆者的一孔之見,粗淺難入方家之眼,權充引玉之磚,與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