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李笑來老師的《遇到貴人的科學方法》,覺得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老師通過講述父親“落實政策”的故事和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
一、自己首先得是個貴人,才能遇到貴人。它是自己生活的一面鏡子,只有你自己是貴人,生活這面鏡子才能幫你找到更多的人。
所以“遇到貴人”這件事不是我們的目的,“成為貴人”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認真琢磨那些樸素的被當做陳詞濫調的道理,研究透了,瞬間相當于穿越到未來――因為那些未來依然成立。比如:“無它,手熟爾”。
二、樂觀的人更容易成為貴人
三、能幫助他人進步的才是真正的貴人
四、不恥求助的人更容易獲得幫助。求助不是乞討,不等于“麻煩別人”求助不是“欠人情”,而是“做交易”,只不過每筆交易不是即時兌現的。
五、與其擔心還不上人情,倒不如加上一個“暫時”,我只是暫時能力不足,暫時資源有限,相信只要大方向沒錯,到時候一定可以幫助到那些當初的貴人。
回顧身邊,確實有一些這樣的人,她們辦事總是順風順水,總是有各種貴人幫助他達成心愿,遇到困難總是有人伸手相助,運氣好的讓人羨慕嫉妒恨。
分析身邊一直狗屎運的人,發現她們都有共同的特點:
一是樂觀積極。很少見到她們著急發火,惱羞成怒或者不耐煩的樣子。
二是有過人之處。
三是熱心助人。
如何才能把自己變成能夠吸引貴人的個體?
根據老師的明示和身邊的榜樣,反思自己,今后工作生活要盡力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學會管理情緒,樂觀積極的面對生活。
其次,樂于助人,把幫助別人當做共同成長的機會,突出雙贏。
第三,努力修煉自己,首先成為自己的貴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