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創造的藝術家 VS 吹毛求疵的評論家


在日本著名漫畫《名偵探柯南》的TV版76話中,男主角柯南遇上了一個至今仍與他難分高下的天才型對手,怪盜基德,真名黑羽快斗,黑羽怪盜世家的公子。

怪盜基德不僅顏值跟工藤新一不分伯仲,而且智商情商雙商過人,比工藤更勝一籌的是他魔術般的創造力:怪盜基德總是通過移形換位,變身,偽裝易容等高超的魔術技巧,在眾人眼前瞬間消失逃脫追捕,或是在高空飛行瀟灑離場,引得眾人驚呼。


利用滑翔翼,從高空跳下,飛入天空

利用鴿子包裹全身,然后瞬間消失

如此聰明、幽默、的完美男人為了繼承家族意愿,選擇了一條與工藤新一完全不同的道路,做一名怪盜(俗稱小偷)。怪盜基德每一次行動都成為全球媒體、警方跟蹤的目標,因為他每一次出現,都是為了將世界上某個世界級財寶納入囊中。

在俄國革命中推翻的已經延續了300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的皇帝、特別制作的復活節叫做“Easter egg”又稱為“Emperor restart egg”。

這樣一個出現在漫畫里的人,因為其精彩的人生,俊朗的外形,過人的頭腦而使之完美到失真,讓萬千少女尖叫,怪盜基德從第一次出場開始,就注定成為《名偵探柯南》系列里的人氣配角之一。

一襲白色晚禮服,身立星空下

不過,我不是宅女,怪盜基德的顏值并不對我造成任何吸引力。真正讓我對這個角色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他第一次與柯南會面時,說過的一句話:

如果說怪盜是用華麗的手法盜偷取財寶,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那么偵探就是跟在怪盜后面吹毛求疵,充其量不過是個評論家罷了。

怪盜基德的確是這樣一個藝術家。

他如何出現,如何行竊,又如何消失的問題,總是讓人來不及思考就失去回答的機會。一直緊跟在他左右的偵探,警察們,被他耍得團團轉之后還堅持用自己的推理來對他神秘莫測的行動作出愚蠢的判斷,實在是差之千里。

而這樣神秘又完美的【藝術家】,在現實生活里卻有很多。


他們有的是科學家,有的是投資高手。在旁人看來,這些優秀的人無疑不是完美的“藝術家”,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不斷地上演自己的“驚奇創作”,發明一艘火箭,或是建立一個商業帝國。

對于我們來說,這些人什么背景,如何成長,如何成功的故事,就像是不同版本的怪盜基德故事樣,很神奇,但是沒人清楚它怎么出現的。我們很難特別堅信那些特立獨行的人會出人頭地,因為他們跟我們的行為方式很不符,當我們用自己的思考邏輯觀察世事的時候,我們連理解都有困難,更別說相信他是否會成功了。

于是,因為我們的錯誤判斷以及經常分散的注意力,加上此類優秀人“神秘莫測的低調行蹤”,我們便與這各式各樣的精彩擦肩而過。隨著我們更關注自己的生活,更習慣自己的思維方式之后,我們也變得越來越注意不到奇跡的存在。那些優秀的學生,走到了世界名校,那個努力的同學,走進了金字塔的頂端。無論這些人的故事曾經離我們多么接近,現在,這些故事將永遠成為故事,而我們最大的幸運,只剩聽聽而已。

當神奇的【藝術家】一個個地出現時,【評論家】的嘴臉也慢慢浮現。


我經常在看過一個電影之后,會去看影評。

而我最容易看到的,是很多人輕描淡寫地說一句“很一般 ”,“很爛”,“很費時間”。

因為過去做過影視的工作,我了解一個影片的產出需要經過什么樣的步驟,所以我每次看電影都會非常認真,哪怕它故事情節不那么緊湊,哪怕它的特效不那么精致。

可是大多數人在不清楚劇本產出,不清楚攝制組的組成,不清楚拍攝,臺詞,配樂基本功的情況下就隨意地給一個嘔心瀝血的作品定下錯誤的評價,對相關人員,導演造成一定的打擊。他們不知道自己的一句話對許多辛辛苦苦兢兢業業的幕后人員來說,是多么可怕的誤解。雖然人人都有資格發聲,而大量錯誤的表達可能帶來的不是自由與開明,而是無限的傷害,真正通過思考通過了解后作出評論的人可能占所有評論區里的10%都不到,這樣的情況或許是一種錯誤的吹毛求疵

我們習慣參與討論別人的行為,表達自己的見地。誰誰誰做了什么事,我們立馬就會出現一個推斷,“這個戰略不錯,解決了剛需。”“這句話說得不錯,很客觀。”我們善于張口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是卻容易顯得過于自信。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一句話就能把世事看透,但我們似乎忘了,我們從始至終,只是一個見證者,參與者。我們說得再好,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評論家罷了,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參與過,我們根本沒有挽起袖子做事,來改變過什么。

所以,當那些奇跡在不斷上演的時候,我們除了評頭論足,什么都沒有做過。


所以寫到這里,我其實有2個問題:


1.為什么有人能夠成為創造者,成為藝術家?

2.為什么我們不能創造?為什么我們喜歡跟在后面評論,而且評論之間還要相互詆毀,猜忌?

1.顯而易見,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們總是更多地在做事。“Just do it”的信條讓他們少了很多低效率的時間消耗,比如評論,吐槽,糾結,猶豫,煩悶,過度放松,興奮等許多不必要的情緒。這些無用的行為會浪費他們的寶貴時間,少說話多做事的準則,才能讓他們能夠更快地接近自己的目標。當大多數人用思考再推測他們行為的時候,他們用高效的行動推動著自己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思維。

2.第2個問題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什么我們不能創造”?,而它的答案有如下:

I 我就是不愛創造,我不愿意參與創造。

當人單純地不喜歡某種行為的時候,其理由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今天心情不好,我不想做飯。針對這種情況,暫時沒有一個能夠以偏概全的解釋,姑且認為是情緒的力量。

II 我們沒時間,沒精力,沒這個能力創造。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互聯網巨大的影響力的時候,是驚訝卻無能為力的。因為他們沒時間了解編程語言,學習了解互聯網的背景,于是他們在一開始沒有參與創造的機會,只能做一個見證者。人生時間精力有限,我們只能在某些領域上面專注,當我們遇到有門檻,不太理解的行業的時候,我們很難輕松涉足,自然便沒有在其中創造新事物的機會,更沒有機會締造神奇。

然后是第2個問題的第二部分:

為什么我們明明沒做什么事情,卻喜歡跟在后面評論,而且評論之間還要相互詆毀,猜忌?

而且除了一些專業性,建設性的意見之外,很多評論并沒有對社會帶來很大的價值,我們為什么還要堅持吐槽,跟人對撕呢?

達爾文曾說,適者生存,強者愈強。

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員,就算再高等,再聰明,他們也必須接受大自然的規則,學會競爭。而競爭這個事情是自然界里的本質,它并不是一種刻意的,刻苦的,拼命的精神狀態,它是一個現象,它是一個類似于下雨,刮風的自然現象,他無所不在。

動物要爭食物,女人要比美,植物要搶光照,男人要比智慧。我們渴望優秀,渴望有機會展示自己,我們想知道在世界上處于什么位置,全球60億人里,我們很想知道自己排第幾。

而當一個大電影拍出來,一個富有創造力的產品出現在世界上的時候,一個個評論吐槽的機會也油然而生,而這個評論吐槽的機會,便成為一個給所有人互相競爭的平臺。而因為有了互聯網,有了社交媒體,這些機會也會越來越多,提供給人們“競爭”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

你覺得張三對,還是李四對? 你為什么覺得張三對,那么多人覺得李四對你怎么覺得張三對?

對問題的看法,對答案的分析,讓人們體內那根關乎競爭的神經迅速活躍起來。

我們害怕被超越,我們害怕失去競爭優勢的潛在心理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參與著這些其實沒什么答案的討論。我們希望用自己具有邏輯的表達方式,或者具有煽動力里的表達方式在每一次爭辯中獲勝,從而在生存競爭游戲中,贏取那一點點的自信。

所以,為什么人們明明沒有參與創造事物,卻還想是靠近這些優秀,神奇的事物,吹毛求疵,表達自己的絞盡腦汁卻仍可能荒謬至極的觀點呢?

答案:因為我們愛斗,想贏。

(以上觀點是以一個“競爭為天性”的角度,歡迎有其他更多角度參與分析討論人們為什么習慣吐槽這個問題上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