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這樣一位患者,確診卵巢癌后立馬做了手術,手術很成功,化療多次后,查體時已經觸摸不到腫塊。
治療結束,患者定期回到醫院復查。幾個月后,復查的CA125和CA199指標偏高。醫生認為有可能是復發,建議患者觀察一段時間再做進一步檢查,但是也不要過于擔心,因為也可能是暫時升高。
患者回到家,在等待后續檢查的過程中心情焦慮、患得患失,認定自己已經復發,將自己關在家中,不聽別人的規勸,陷入恐慌、絕望不能自拔。
就這樣熬了3個月,身體越來越差,有一天甚至暈倒在家中,一檢查果然復發,而且已經轉移到直腸。
對于這個患者,她的病情之所以復發,或者說這么快復發,可以說與她太過悲觀很有關系。焦慮、悲觀這些負面情緒太強烈,會影響內分泌和免疫器官,讓身體不適,時間一長,還會導致疾病或病情惡化。
一般情況下,癌癥的治療結束后,患者仍需要定期上醫院復查。醫院定期復查間隔長和不理想的復查結果都會讓患者產生負面情緒。
就卵巢癌來說,頭兩年每2-4個月復查1次,之后3年每3-6個月復查1次,5年之后每年復查1次。(見溫馨提示)
可以說,這個間隔的時間還是比較長的,心思敏感的患者可能會焦慮,才檢查完就要擔心,要是沒等到下次復查,這2個月就復發了怎么辦?
這就像是頭頂上懸著一把劍,不知道什么時候掉下來,每次復查結果顯示正常,一口氣還沒吐出來,就又要揪心下一次復查到來前的幾個月怎么熬。
卵巢癌的復查項目一般包括體格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查、血常規等,如果腫瘤標志物指標升高,就要進行進一步檢查,在等待的過程中病人的情緒可能會崩潰。其實,一次升高代表不了什么,下一次測可能就降回去了,如果能縮短等待的時間,患者就可以不用擔驚受怕,導致病情真的惡化。
當身邊的癌癥患者對復發充滿恐懼,應該怎樣幫助他們緩解壓力呢?
首先,要幫助他轉移注意力,不要太過糾結病情。可以鼓勵他多和家人、朋友們交流,放開自己的心懷,不要只盯著醫生和檢查結果,患者本人也要從身體到心理上真正做到抵抗癌癥。
其次,還可以發展一些小愛好,有個患者就是靠做篾活緩解心理壓力,每天沉浸在做篾活的快樂里,雖然七十高齡又得了癌癥,身體健康狀態卻不錯,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最后,除了醫院的定期復查,還可以在正規藥店或官網購買好益測在家自檢。癌癥確診患者術后1年內每1-2個月檢測一次,第二年每2-3個月檢測1次,以后每半年檢測1次。好益測是采取晨尿檢測,安全無害,不需要擔心像采取血樣或接觸輻射那樣對身體產生傷害。
而且,比起醫院的復查,好益測的檢測間隔更短,復查更密集,做到實時監測,不需要在等待復查或進一步檢查中考驗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溫馨提示:
有的讀者可能會覺得文中所述的“頭兩年每2-4個月復查1次”不現實,認為“每次檢查對身體殺傷力那么大,怎么能這么頻繁地復查”。
我們要知道,醫院的定期復查不是一刀切的,不同分期的復查間隔時間和復查項目各不相同。
拿肺癌來說,《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原發性肺癌診療指南》中,甚至建議I V期肺癌患者每6周復查1次,其實IV期的肺癌患者復查內容是體格檢查,不采用PET/CT檢查作為常規復查手段。影像學檢查是8-12周才做一次。所以說,根本不存在“每次檢查對身體殺傷力那么大”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