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曉雪博客#雪讀書心得#)(個人很喜歡這篇分享。特意加粗標志。)
一年半前,我陷入一種莫名焦慮中。不知道是不是要繼續堅持做手中的事,似乎目標已達,新目標不知在何方,父母身體不好、孩子剛剛上學、周圍有很多無常…..朋友說,這就是典型“中年危機”啦,扛一扛就過去了。
人到中年的“危機”,和年少時很不一樣。年輕時,隨時都可以向年長的人請教,總有一位長輩醍醐灌幾句話,讓你豁然開朗。四十以后,人生就是自己的一局棋,迷陣重重,解惑只有靠自己。
仔細想了想,過去忙忙碌碌的十年,有什么遺憾,是還有可能亡羊補牢的,很多遺憾都來不及了,只有一件事覺得努力補一補或許可以,這件事是讀書。
作為一個典型的文科生,讀書,大量地閱讀,曾經是少女時代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默默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讀書計劃,一年100本。上半年不敢跟任何朋友提及,自己不太有信心完成。
不是不想讀書,只是覺得,那么那么忙,哪里去找那么多讀書的時間呢。
最開始受益的還不是讀書,而是獨處。
為了有時間去書店找書,再有時間看書,獨處的時間,忽然多了起來,而且是沒有電視、ipad與手機的獨處。才體會到原來獨處是這么暢快的一件事,身心有一種自由,就像一種深呼吸,呼出去很多焦慮,吸進來很多能量。從前聽前輩說,如果一個人可以享受孤獨,將是一個人長大的重要標志。大概是的,你可以不受任何干擾地自己去想些事情、或者什么都不想。讓沉浸在繁忙與繁華中、那顆一直在旋轉和飛躍的心,有了一個機會落地、靜心、思考。
我堅持在書店買書,但逛書店,需要時間。當你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發現原來認定的不可更改的生活作息表,是可以改變的。
在上海,因為沒有家的牽掛,我通常在辦公室里坐到晚上10點左右,有時更晚,總覺的有干不完的事?…..有了逛書店的小目標,說服自己在晚上9點前一定離開辦公樓,然后步行去附近的書店,一般書店10點打烊,每天最后一個小時在書店度過,等著書店的姑娘過來小聲地說:姐姐,今天我們要下班了…..穿上外套,揣著兩本剛買的書,夜色里月光如水,有小小的滿足與幸福。
這一年多時間,我幾乎走遍了上海的各個獨立書店。非常欣慰地是,書店幾乎都是年輕的90后,到底是誰在說“年輕人不讀書了”啊,書店里,明明都是年輕人。
在書店里選書,是一個有趣的過程。一本書,如果看了15分鐘,有愛不釋手之意,立刻決定買下;而如果看了15分鐘,已有小不耐煩,那就翻翻放回原處,再換一本。
不同的書店,有不同的書的buyer,從推薦書單上,可以看出書店主人的偏好與品位。
每到一個城市出差,再忙也會給自己留一點點逛當地書店的時間。和書香約會,非常治愈旅途的疲憊。
時間依然不夠。為了達到100本的KPI,我試了很多種讀書的方法。去年春天要過的時候,發現三本同時輪換讀,循序漸進得最快:
一本哲學、宗教類書,讀起來略吃力,但相當裨益;
一本自己喜歡的風花雪月的散文集和小說,輕松爽目;
一本舊書復讀,比如我大學時代最愛的民國作家系列:張愛玲、沈從文、魯迅等等。
那些舊書,因為曾經讀過,讀起來就像是讀自己的從前,心里有一種感動。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讀這些經典時,是看人家的好故事和好文筆;二十年后再讀,書里看到的,竟然都是自己,是經歷,是那些成長的印跡。
阿城曾經有一次談到讀書的兩個階段,從量到質:
先不要判斷好書壞書,先什么都看,你才會有一個自己的結果,必須要有一個這樣的過程。中國傳統有一種讀書的方法,叫“素讀”,就是看書的時候不帶自己的觀點看,看它說什么,完了再用自己積累的東西跟它有一個思想的對談。
書應該是越看越少。人生有限,你要不提高效率的話,讀的書一定少。
我曾經認為自己早就到了第二階段,但真正重新開始大量閱讀,發現自己第一階段的積累,在數十年的忙忙碌碌中,出現了斷層,必須再次從頭開始,有了量的積累,才敢再談質的自我選擇。
夏末,那些困住自己的心結,一點一點地松開了。開始以為,自己找不到答案的很多問題,書里找到了答案;后來發現,有些問題是自己放棄了追問。
心界已開,有些事更堅定了,有些事更淡然了,有些事,就放下了。
一年很快過去。現在家里四處都散落著這一年約會過的那些文字,客廳,書房,臥室,洗手間,無處不一摞摞地堆著,隨手翻起一本,愜意而美好。
想起大學剛畢業那年租的不到20平米的小房子,因為沒地方放書架,就把所有書都摞在床頭一角,有一天半夜書墻塌了下來,把自己砸得鼻青臉腫….
回不到少年,長夜依然漫漫,總有一種方法,讓我們繼續成長。
讀書是一種可分享的美好。我在微博上開始做#雪讀書心得#的數次分享,發現了非常多平日里沉浸于閱讀的網友,分享的過程惺惺相惜、彼此收益。
“讀書是一個做加法的過程,從一本書漫游到另一本書,每讀一本書都是了解自己還有多少本沒有讀的過程。”這是我今年很喜歡的一本書評《愛欲與哀矜》的作者張定浩的書中箴言,深以為同,共勉。
王小波全集
喜得一套新版王小波全集,包括黃金、白銀、青銅、黑鐵四本“時代”,及《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等三本隨筆集。王小波的文字和思想,都特別有趣,而有趣的文字和思想,永不過時。整套書顏值很高,握手里高級又舒服。
第一遍,一行一行讀,到手新書總希望一口氣看出個眉目;第二遍,一段一段讀,好文字細品才知其中滋味;第三遍,一字一字讀。總有些特別愛的書,一字一詞都舍不得放過....每個人對每本書的感覺很不一樣,如何讀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肯花時間在讀書上,好文字好道理,會入骨血,是一個人成長最好的營養。
《細說紅樓夢》白先勇著
白先生說,念過《紅樓夢》而且念通《紅樓夢》的人,對于中國人的哲學,中國人處事的道理,以及中國人的文字藝術,和完全沒有念過《紅樓夢》的人相比,是會有差距的。甚以為同,若少年時未來得及細讀《紅樓夢》,現在抱佛腳跟著白先勇《細讀紅樓夢》,依然來得及通透理解中國世故和人生哲理。
?《讀首詩再睡覺》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曾經偶遇這兩句,今天終于看到出處。好詩句再見就如舊日情人,你知我知,曾經心動處,盡在字里行間。
《獨立日:用一間書房抵抗全世界》?魏小河?著
午后陽光好,用一本書和一杯普洱,抵抗全世界。作者說:這是一本“讀者寫給讀者”的書。49篇讀書筆記,提到的書過百本,33%曾讀過,33%聽過或粗翻過,33%是陌生的。作者用自己讀過的文字,建立一個自己的王國。我只是過客,在別人的王國里,遇見熟悉的風景、陌生的風景,遇見自己的前世今生。
《威尼斯日記》阿城?著?
中華書局再版阿城20年前的散文集《威尼斯日記》,紅絲絨封面,裝幀和文字般配的雅致。這集子是寫威尼斯,又遠不止威尼斯。作家客居小城,思緒在中西方歷史、哲學與藝術中徜徉,人在咖啡、茶、頭痛藥與湯面間游蕩。每段文字,都有不經意的好,意想不到的妙。?去過威尼斯數次,看了這本,慚愧因為自己的淺學,錯過這個城市很多韻味。
《八萬四千問》、《人間是劇場》宗薩仁波切?著
宗薩仁波切的書,連讀了四本,其中《八萬四千問》被很多朋友稱有“頓悟”,《人間是劇場》是個有佛緣的朋友送的,另復讀了幾年前中文系教授推薦的《正見》,還有一本繁體字的《朝圣》。宗薩是個入世的活佛,真知灼見,都深入淺出,很好讀。我不是佛教徒,但深覺受益非淺。
《傅雷家書》
在我的高中時代,《傅雷家書》是一本對自己影響很深的書,一本父親寫給兒子的信,融父親的感性和長者的理性。“人生的關是過不完的,等到過的差不多的時候,又要離開世界了....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
《時間旅行者的妻子》奧德麗.尼芬格?著
長大后重新看牛郎織女的傳說,看出這是一場愛情與時間和空間的較量。很喜歡這本小說《時間旅行者的妻子?The?Time?Traveler's?Wife》,同樣是一個聽起來荒誕離奇可是特別愿意相信的愛情故事。猶記得上海作家毛尖書前所題:時間與愛情相比,后者才是終極真諦,這樣,你才有資格在這個時代發誓:永生永世。
《我看到了幸福》向京?著
向京幾年前一本小書。知道向京的雕塑好,沒想到向京的文字如此好,敘事平鋪平淡,而字字見情見血。有她自己的成長故事,也有她眼中別人的故事。作者看到的,遠不只是“幸福“,世間快樂與痛苦、情慟與悲傷,均在筆下。
《僧侶與哲學家》讓-弗朗索瓦·何維勒?/馬修·理查德?著,賴聲川?譯
如果不是90后郭曉婷推薦,我可能會錯過這本書。一對法國父子的對談,爸爸是哲學家,兒子是佛教徒。賴聲川翻譯。說實話,讀起來很不輕松,雖然道理深入淺出,但依然有大量的哲學及佛教概念。ELLE有位資深編輯曾說過:女人要有勇氣和耐心讀幾本自己讀不懂的書,方能成長。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里》宮下規久朗?著,楊明綺?譯
這幾年迷上美術館,走過的城市,不放過一家有機會進去的美術館。看不懂的時候依然居多,因此在書單里每月加一本淺顯好讀的有關藝術的小書。這本是日本一位美術史專家寫的,從66種日常事物解讀名畫。都是小短文,配小畫。書印得很好,顏值高的書,翻起來都舒服。
《汪曾祺精選集》
一日聽柏邦妮提及:汪曾祺的字好。遂留心,專家們曾選20世紀華文作家“世紀文學60家”,有6位作家作品評價100分:魯迅、張愛玲、沈從文、曹禺,第6個滿分是汪先生。得空買了書細讀,驚艷,果然好,不愧是沈從文入室弟子。如果你喜歡平實樸素而生動靈巧的文字,不要錯過汪曾祺。
《退步集》陳丹青?著
有一天在辦公室上了整整12個小時的班,頭暈腦脹。收工后讀了陳丹青的《退步集》40分鐘......想起從前鐵凝在勸大學生們讀書時曾說:“人心的諸多幽暗,需要文字點亮”。一本好書,絕對可以撫慰疲憊的心,并給疲憊的日子,點亮一顆溫暖的蠟燭。
《朱自清散文集》
在看到邊張定浩的書評文集中,談到朱自清的散文集《你我》,書序中,朱先生自認最中意的一篇是1931年寫的《論無話可說》;于是重翻出朱自清散文集,找到這篇細讀。這篇文章寫于先生34歲。34歲,竟已頓悟“中年危機”。
《可可·香奈兒的傳奇一生》賈斯迪妮·皮卡蒂?著
書略厚重,不適合路上讀,在家抱著看更舒服。一個完整的Chanel女士的傳奇故事,配有200張老照片,以及Karl繪制的好看插圖....不只是一個女人的故事,也是另一個視角看上個世紀的歐洲。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人物傳記看得不多,這本欲罷不能。
?《怎么松》一行禪師?著,張怡沁?譯
看到這本時是2016ELLE風尚大典在即,每天和小伙伴忙到半夜,后半夜頭碰到枕頭時,腦子里依然象有一卷錄音帶在反復播放,焦慮不能停.....箱子里放了這本一行禪師的小書《怎么松》,今天后半夜準備按照大師說的“呼氣...吸氣...”,練習正念呼吸,“呼吸是一座橋,連結身與心”......竟然要重新學呼吸這件事了。
?《老舍的北京》、《王安憶的上海》
在上海逛書店,連著三家的推薦書,都有這本《王安憶的上海》,王安憶的字,沒話講;講上海,句句都是神來之筆。但到了第三家,北京大妞兒忍不住多嘴問店員:這書不是一個系列?就沒有誰的北京?店員小弟樂了:姐一看就北京人,您猜對了,真是系列書,有《老舍的北京》,還有《沈從文的湘西》《馮驥才的天津》.....遂扛一摞回家。
《二戰回憶錄》丘吉爾著
找這本書的緣由和書的內容無關。2012年,曾經旅行到了非洲西北海岸的馬德拉,去這個地方是因為牢牢記得高中時代讀三毛時,她筆下有一篇“馬德拉就是馬德拉,那份薄薄涼涼的空氣,就是葡萄牙式的詩”。小城有一個在大西洋懸崖邊建的酒店,熱情的酒店經理介紹說:當年邱吉爾,就是在這里寫的后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二戰回憶錄》,當時汗顏完全不知這本書,于是默默記住書名....后來幾年并沒在書店看到這本書,上月在香港誠品看到16年新版,入手、開始細讀,上個世紀的戰火煙云。順便憶起四年前的那次旅行,翻出當時舊照。讀書和旅行,在日子里隔空交錯,相遇成歡,真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