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見得思義,孔子在這里提示人們,凡事要經常想到一個“義"字。大千世界有萬種誘惑,刺激人的感官,誘發人的欲望,惑亂人的情志。淺溥之人往往見獵心喜,見異思遷,如進寶山,不甘空手而返,終至意亂情迷,樂而忘返,以至喪失真我,甚或罹禍殞身。眼前紛亂迷離之際,什么是取舍的原則,何者為立身之本呢?儒學家尊崇一個"義"字。只要是合乎義的事,大家都應當去做,不必拘泥于一定要做什么,或不去做什么,然而、君子也是社會中的人,生活于社會中的人總是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所以,人們不僅要抵御外來的侵蝕,而且要抗拒自身內在有可能膨脹的非分之想。無論你選擇什么,義是沒有選擇余地的,取亦依從義,舍亦依從義:進要為義而進,退也要為義而退。
? ? ? 義是行事必須遵循的唯一準則。恪守一個一成不變的原則,似乎顯得有些呆笨糊涂,其實卻是最筒明易行的為人處世之道。守一不變,神定氣閑,萬千色相,不擾于心。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爭名于朝,爭利于市,首鼠兩端,殫心竭慮,而自以為得計,蠅營狗茍,紛紛擾擾之際,縱使得蠅頭微未之利,卻喪失了長遠根本之利。更何況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貪利損身,求榮反辱的事,古往今來,還見得少嗎?
? ? ? 甄士隱曾資助過窮儒賈雨村。賈雨村進京中了進土,又升任知府,旋即因貪酷侮上被革職,到林如海家做私塾教師。林如海妻亡故,遂起意讓女兒黛玉進京依附外祖母。又得知雨村欲圖謀復職,遂修薦書讓內史賈政為之周全,并讓雨村隨黛玉進京。雨村補授了應天知府后,即碰到薜蟠為爭奪甄香蓮而打死香蓮情夫馮公子的案子,甄香蓮是甄士隱的女兒,賈雨村不思報恩亂判此案,致使香蓮父女永隔,有家難日,客死薛家。賈府有恩于賈雨村,但當賈、寧二府遭受杳抄時,賈雨村當時地位已高,不但不從中保全,反而巴結賈府政敵忠順王,煽風點火,助紂為虐落井下石。但是,賈雨村最后也仕宦海中沉淪,被撤職監禁,身餡囹圄。
? ? ? 當我們為心中的理想而奮斗,在現道實社會中倉促奔走時,我們能夠保重自己不陷入物欲的陷阱而放棄心中的道德法則和正義嗎?當你去做一件事時,是出于內心的善意,還是出于欲哭無望和惡念呢?當我們面臨選擇的時候,魚和熊掌,生與義,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之一,那么我們當然要選擇更為重要的東西,人的生命是貴重的,但是在哲人看來,還有比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義,是人間的正義,是人們心中的道德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