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少少

? ? ? 臺灣作家劉墉曾在他的文章《多多少少》中談及有關多與少辯證的問題。很多人認為他老人家上了歲數想的多了。其實不然,不僅他老人家需要認真思索這個問題,我們年輕一代更當自?。涸谶@個浮夸的社會浪潮下,我們多了什么又少了什么。劉墉老先生說得不假,我們生在一個物質充裕的年代,我們有許多書,但大都束之高閣;我們有青春熱血,但都荒廢在夜色霓虹里;我們說得太多,做得太少;我們有許多夢想,但都終成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

? ? ?這世間誘惑太多,而堅守者又太少。這也就是國人幸福指數持續低靡的根源,世上熙熙與攘攘,眾人皆為利來往。“存書滿架、家財萬貫、年稱老大,都是既值得自豪,又應該反省的事。人若失去了理想,就不可能活得快樂?!蔽覀冴P注外界的時間越多,觸摸內心機會越少。

? ? ?相信每一個作家在寫下他的一篇文章的時候,必定是懷著一顆坦率真誠的赤子之心。可如今,又有多少作家仍然兢兢業業筆耕不輟?人們無法接受余秋雨輟筆經商是因為覺得他已經背棄了當初簡單而又質樸的赤子之心。休說文人和商人可以二位一體,要知道,文人和商人有著天和地的差別,前者需要字字流露出真情實感,后者則是要云山霧罩,生怕叫人瞧出實底來。余秋雨認為自己可以在從商閑暇之余寫寫文字,沒想到《借我一生》竟成了他和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而他則了然離去,追尋他所謂的更大的價值。在他心目中,從商遠比寫作能創造更多的財富!難道物質的財富是我們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縱觀歷史長河,盛世繁華定然少不了諸多豪門富豪,他們想方設法名留青史,但歷史的煙塵早已將他們湮滅。反倒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永名垂青史。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上У氖怯嗲镉暌材偷米∵@曠世的寂寞……在名利的浪濤翻涌之時,縱身一躍,隨波逐流矣。

? ? ?文人換行從商未嘗不可,只是在我看來實在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般地本末倒置!商人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好不費神!也不過是將這地球上的物質財富暫時保管,不斷轉移,財富不會憑空產生,更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是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總的財富永遠守恒。(不知是否和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定律相似)而文人才是這世界上唯一能夠產生寶貴精神財富的人,所綻放的光芒滋養整個人類文明。

? ? 在這個百煉成鋼的過程中,孤獨,寂寞,貧窮將與之相伴一生。

? ? 只是,太多的人知道,卻很少有人能做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