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二十年的職場經歷

這是知乎上的一篇答題:問,三十歲還沒走到管理崗的人,后來都做了什么?

我的回答有點晚了,本來對這樣的問題覺得沒啥說頭,說社會分工,人人都有手有腳,不論怎樣呢,都自有個活法。知乎上都是些牛逼的知識分子,所謂大V小V,自我感覺都不錯,提這樣的問題,可能就是想看看已經四十、五十的過來人、明白人后來混成啥樣?

看了回答者眾多,真正上了年齡的不多,不如我自己作為過來人(算不上明白人)說說自己,一個70后,學歷不高的普通人的二十年職場成長故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小中專畢業,在一家國營電子廠,專業和產品算對口,半年在車間和工人一起干活,全廠最臟苦累的活(干這活的幾個工人都是臨時工,區別于正式工),我的直接領導是個本科生(剛三十歲左右),專業理論很好,由于產品質量不穩定,合格率很低,廠長似乎也不待見他,說他有書生氣,不踏實,帶我3個月后離職。估計我去時已經準備撤退了,通過一個親戚關系調到了市政府部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簡稱關工委),后來沒聯系,不知如何,大家可以想象。

半年后,我正式脫產,算是接替他的工作,負責車間十幾個人的生產安排和產品工藝質量事務。

與一線工人一起當班干活的過程,真的很累,那是體力上的疲累,也自然有年輕人內心對體力勞動不屑的心理因素,但我確實堅持了下來。一線的勞動實踐,我掌握了一手的生產工藝,找到了質量不穩定的根源,合格率一下子上升了一個臺階。如果,脫產算是由工人轉向管理人員的話,我那時已經走向管理崗了,呵呵,那年,我20歲。我開始懂得如何做一名基層管理者,懂得勞動者的辛勞,也看到了普通人做人做事的兩面。

一同進單位的一個中專生是做進口設備維修的,每天穿著白大褂進出無塵室,小伙子技術不錯,很快比師傅技術還要好。我一直有點嫉妒。

三年后,我們都離開了這個單位,他去新加坡做技術員(出國勞務類),我回家到了一家新創辦電子廠上班。他告訴我,他的工資和獎金其實一直比我高不少,盡管我的工作看上起比他要幸苦不少。

這哥們出國打工掙了錢,還學了一口洋語,現在一德國在華辦事處做工程師。

每個人在工作中表現出的特長不一樣,有的以技術為長,有的善于組織管理,由于文化基礎的原因,我在產品技術層面也沒有表現出專業特長,而更多是在實踐性的生產方面有所發揮,所以,我最初的職業定位是往管理方向發展。

第二份工作,正好趕上新工廠的創建發展,有幸全程參與了工廠建廠、設備、技術、生產、質量等環節的策劃運作籌備等工作。這不是因為能力,而是趕上了一個學習歷練的機會,一直做了8年管理,32歲那年還是選擇離開。

這個工廠如今建廠快廿年了,產業發展還好,沒上市。原來的兄弟姐妹們,呆到現在的都是生產、技術管理崗位骨干,當年的副總依然還是副總,狀態似乎也不太好,反正待遇不少。這是典型民企,企業到一定階段,如果沒有持續發展上升空間,那只有混混了。

同業的兄弟單位,幾年前發展上市,已是業界知名企業,早期一幫我認識的人都上升為上市公司的分公司老總或負責技術研發的總監等等,都有期權股份,算是都安全著落了。有一學長,集團公司財務總監,身價千萬,不過也很辛勞,壓力不小,很少參加聚會,微信群基本不冒泡,偶爾同學吃個飯電話不斷。我同學動手強,喜歡研究,一直在企業里做生產自動化研發,很忙,很有成就。

人們常說跟對老板很重要,平臺大了,個人才有施展空間。當年離開也是覺得,自己的眼界局限于一個小地方,看不到外面精彩復雜的大世界,不想就這樣從一而終。

一個企業的發展確實很大程度決定于老板的心胸眼界和用人觀。成功的企業,必然依靠優秀的人才發展起來。所謂有效的管理,就是對資源的高效合理運用。企業長效發展的過程,帶動員工的不斷學習成長,培養內部人才和吸引外部人才是必須的。

第三份工作,上海一民企質量經理,做了四年。企業由無序步入有序規范,企業文化不錯,和一幫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一起,我當年三十多算是老大了,老板年齡和我差不多,教師出身,待人很好。

我是跨行業,從電子行業轉入機電制造業,一切從頭學起。技術始終不是我的專長,但作為質量經理,必須了解產品、掌握生產工藝,慢慢學會看懂機械圖紙,學會了量具檢測。兩年里,幫助企業建立質量管控體系,完善生產工藝和標準化管理。

上海制造業依靠的是廉價的外來勞動力,老板的理念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管理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核心的四大干將:銷售公司老總,同行外企銷售經理出身,三十歲,做事干練,行動剛毅,在公司里地位僅次于老板,以客戶導向帶動企業內部管理;人事經理,不到三十,日企人事背景,做事嚴謹規矩;財務經理,四十歲,日企財務背景,業務很精,還有就是我,質量經理。

我們四人象機器設備上的齒輪相互磨合運轉,帶動企業的運作。壓力很大,我們經常為工作職責、流程吵架,爭論的過程也是相互碰撞進步的過程。

補充下,該公司的核心技術外包于某研究所,技術部幾個大學生主要做圖紙細化。

四年后我第一個離開,此后其余三人陸續離開。目前,銷售老總,自己創業從事銷售,財務經理和人事經理跳槽到同一家外企從事相應工作。我回到老家在一家設備制造廠改行做了兩年采購經理。做采購是質量管理的外延,涉及供應商管理,采購計劃管理等業務流程,采購最難的是如何花最少的錢買到適用的產品,生產催貨,供應商逼債,老板的猜疑等等壓力一輪輪。

企業發展過程中,技術可以走外包的路線,但管理必須是企業的強項,制造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管理要實現標準化作業,人員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點,對于走技術路線的企業尤為重要。

現在的工作,應朋友的邀請,起初在其下屬工廠全面負責生產系統運營。感受就是累、煩、壓力大。事無巨細,面面俱到。最累的是員工的管理,從重組管理團隊,培訓班組,到基層員工心理疏導,生產進度保障,必須牢牢掌握,否則,心中無底,隨時出亂。

一年半后調回公司本部負責采購物流管理以及新項目的協調管理。每個企業都有不同的問題,所以管理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管理是理順雜亂無序的事務,有的是每天要碰到的屬可預見的,有的是突發性的,有的是你必須面對,可以調控的,有的是你無法管控的,但你必須面對并且要做出自我應對的。現在的壓力更多是對不可控因素未知事項的精神恐懼擔憂,這是在一定管理高度上的難關。可以用“煎熬”兩個字來形容,老板這個管理層面我無法體會,但估計好不到哪去,他們因為沒有選擇,所以只有堅強。而我,至少,還有選擇離開。

管理沒有常態,是對變化的預判和應對,管理沒有最好的結果,只有更好,沒有最后沒有終點;管理者需要具備理智、堅毅、耐心、細心;

而技術更需要專業的探索精神和知識經驗的積累,更需要縝密的思維和邏輯技巧。


回顧二十年的職業發展,時常覺得學習和思考的重要,作為管理者面臨的問題繁復多變,也曾有過力不從心的苦痛,也有對管理工作的厭倦困惑。管理是個哲學命題,不變的是變,變是常態,是管理的對象一定意義上講就是變。

是不是專業的擁有一技之長的人更能體會到工作的得心應手,更能體現出自身的價值來呢?也許是,今天的社會分工之細,已經足夠讓人依據個人喜好選擇能發揮自身特長的工作,如醫生、作家、設計師等等,這樣的工作更多憑借個人能力,已經很少需要眾多人的協作配合。

然無論從事怎樣的工作,都需要刻苦專研、不斷求索進取的精神,術業有專攻,才能出類拔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