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你是否覺得非要一個字一個字看過才算讀完一本書。
比如一本小說,主要情節都知道了,一些章節快速翻過,是不是算看過?
比如一本專業書籍,大部分內容都已經知道了,只有一點點內容不清楚,算不算看過?
再比如一本實用書籍,我快速翻過。主要觀點我都記住了,需要時,馬上就能翻到具體章節細查,算不算讀過?
再比如一本詩集,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算不算讀過?
所以我們不用糾結,非得每個字都看過才算看完一本書。因為每個人閱讀的目的,城市方法都不一樣,很多人,一直停留在閱讀觀點,而不是批判性思考的層面上,讀書多,收獲未必大。還不如那些把一本好書,讀通透的人,所以古人說讀通“半部論語治天下”。
誤區二:哪里有那么多時間讀書?
如果你的生活環境里到處都是書,你就會慢慢愛上讀書。所以可以試著在自己的生活,周圍,都放上書床頭,書桌,辦公桌等等。旅行時在路途中時也可以帶一兩本書。
誤區三:你是如何選書的?
首先讀書的類型要豐富,而不是僅僅追求讀的多。
其次是應該合理搭配四種類型的書:
第一類工具書。
第二類,專業書籍,每個人都得懂一門技術作為安身立命之本。這一類方向的專業書你得通讀,不管是經典原著還是最新趨勢,都得長期跟蹤學習。
第三類,視野書。
只有一種專業思維的人是很可怕的,我們應該用不同維度去解釋,現實中的現象。
如果我們能用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傳播學等多個維度去觀察和思考,或許能有更深入的領悟。
第四類潮流書。
一個人在不同成長階段選書也是有側重的。什么都懂一點,真不如先看懂一門,為好。
誤區四:讀書是速讀好還是精讀好?
對于這個肯定得針對不同的情況而言,比如,對于數學It這類專業性比較強的書籍,肯定是得精讀的。
沒有多少營養的書籍或者小說來講,那么肯定是,速度更合適。
而對于我已經非常熟悉的專業書籍來講,我也可以通過速讀。
對于好書我們一定要精讀。自己加以研究的某個方向,一定要學會主題閱讀。
誤區五:能推薦一套,經典閱讀書單嗎?
給,大家一個建議,在網上搜索,書籍類型加書單。比如,管理學經典書單,歷史學書單。
畢竟每個人的閱讀層次、生活經歷、思維觀念,都是不一樣的,沒有一套統一的閱讀書單標準,這得靠自己去選擇。
誤區六,別人推薦的經典書籍看不懂,看不進去怎么辦!
有些書是經典,但需要自己具備理解經典的閱歷和知識積累。
有些書不喜歡,是因為緣分未到。比如,20歲看論語看不下去。到了30歲再去看論語,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了。
誤區七有些書讀了,沒有感覺怎么辦?
對于,越是實用技能類的書,越需要和實踐結合起來閱讀,哪怕是一些理論性的書,也要主動結合現實,來思考。
把讀完的書中的一些理念和現實印證,或直接引入現實思考和行動。相信這樣你會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對于讀書給大家的建議是,即便沒有感覺,還是堅持讀書,要懂得厚積薄發,不要追求速成。
誤區八,沒有時間讀完整本書只看經典博客,夠嗎?
閱讀博客微博,微信文章,和閱讀整本書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不系統,不嚴謹的碎片知識,后者是系統的整體性知識。
如果長期如此,沒有建立起系統性思維,那么大腦會充實,各種碎片思想,但是沒有自己的,整體性思考體系。
而整體性思考體系需要通過閱讀有質量的好書、輸入整體性知識、長期實踐等方式慢慢培養起來的。
等培養出框架思維能力!再看碎片文章,把看到的信息點整合到自己的框架里面,讓框架更加的,豐富飽滿。
我不提倡大學生或者年輕人過于依賴,網絡閱讀模式,還是要讀整本書,做書摘做筆記,做練習,錘煉自己的整體思維能力。
年輕人讀書應該考慮,是否能為自己建立一個完整的思考框架。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不是很好的書。這是很正常的。也是在鍛煉,我們自身的選擇能力,判斷能力、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