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以為可以絮叨的方式就是這樣慵懶地趴在靠枕上,享受著夏日涼風,聽著外面吵雜的聲音,卻依舊可以安安靜靜地寫點什么。
每天都會有很多事在充斥著自己平淡的日子,我還是那么一個敏感的人,喜怒哀樂全溢于言表。
早上和老大去學習路上,遇一大姐在一石凳上傷心哭泣,旁邊的大哥默默陪伴。我的心有種沖擊:近五十的年紀,是什么樣的事能讓她在公眾場合那么傷心。唏噓……
下課回來路上和老鄉(xiāng)大家一起去生鮮超市,大姐準備買西瓜,指定要那一半的一半,可是賣瓜的說那一半有傷不能對半分了,老鄉(xiāng)大姐問了三遍,賣瓜的講了三遍,結果是大姐生氣不買了,賣瓜的不屑的說“外地人啥也不是。”
英語課上,聽寫單詞時有個小姑娘寫得又快又好,我家那個是又慢又少。背英語對話時,聽寫厲害的姑娘不會,我家那個卻成了最好。一直以來那姑娘是寫為強項,我家的是讀為強項。這難道真的是各有所長嗎?我想也不是,只是個人喜好不一。而我更明白學習路上不能懶惰。
今天正式給老二“卸”尿不濕,一天表現(xiàn)還好,除卻我和孩子奶奶看得緊一點,還有就是小家伙給暗號。比如要拉臭臭,他摸著自己屁股說“消防員要拉大便,我不拉。”然后一把,真拉臭臭。小便也是會先捂著自己下邊,然后“消防員尿尿,我不尿。”每次完畢后都給我講“很久以前,有個消防員……”。我現(xiàn)在很喜歡聽小家伙說話:比如“吃飯的時間到了”,“看朵拉的時間到了。”,“咱們一起分享吃吧”,“不給你了,媽媽說吃多了不行。”,“別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晚安,我愛爸爸媽媽、哥哥”,“我最愛……”,“我最喜歡……”,“這衣服真漂亮,媽媽穿上像大姑娘。”……
今天又參與“愛國”討論。其實這個范疇太廣了,對于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來說,“愛國”很簡單:經營好自己的家就是愛國。夫妻有正確三觀標準,教育孩子有正向的三觀取向,有正確的言論和行動指導。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父母畫什么就是什么。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告訴他們西方文化咱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好用好,文明禮儀,重視好家規(guī)就是很好的在愛國。口號這東西應該是先做再喊才有說服力。
任何一個集體,都會存在不同的聲音,形成一個小社會。簡書也如此,所以正視所有問題,優(yōu)與劣自然會見分享。我始終相信“人間正道是滄桑”,“做人要厚道。”
真是期待一氣呵成的寫作感覺,可惜很難有機會,還是這樣寫吧,總會好的。因為文字是我的精神食糧。
眼朦朧
困意襲
勸伊人
去休息
PS:今天建黨,也是香港回歸二十年。時間原來如此快,想念那個“一國兩制”的偉人。最后致敬所有為“家”而“戰(zhàn)”的親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