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門致知術物之旨,開示來學,學者躬修默悟,不敢以知解承,而惟以實體得。故吾師終日言是而不憚其煩,學者終日聽是而不厭其數。蓋指示專一,則體悟日精,幾迎于言前,神發于言外,感遇之誠也。今吾師之沒未及三紀,而格言微旨漸覺淪晦,豈非吾黨身踐之不力,多言有以病之耶?學者之趨不一,師門之教不宣也。乃復取逸稿,采其語之不背者,得一卷。其余影響不真,與《文錄》即載者,皆削之。并易中卷為問答語,以付黃梅尹張君增刻之。庶幾讀者不以知解承而惟以實體得,則無疑于是錄矣。”
格物致知,事上磨練
《錢德洪跋》中,德洪詳述了自奔師喪欲收錄遺言成集,期間幾經周折而成書的過程。由此文可見:
其一,“格物致知,事上磨練”這是陽明先生思想之精髓,先生不厭其煩地一而再、再而三地闡述這一觀點,惟恐世人不能真正理解悟透而誤入歧途,這既是師道之真誠,亦是師道之嚴謹。
其二,文中講到,之所以停止,是因為“當是時也,四方講學日眾,師門宗旨既明,若無事于贅刻者。故不復縈念。”而后之所以又重提此事,因“吾師之沒未及三紀,而格言微旨漸覺淪晦”。這正如先生所言,立志之堅,著實用功,久久自會妥貼;若無專一之功,自會荒廢。
同時,由此文,亦可見德洪等弟子對陽明先生之由衷尊敬。最高的敬意,莫過于弘揚傳承其學問。德洪等人正是以此念為旨,來表達對先生之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