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別人經常寫爆文,你的文章卻沒人看?

初讀《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寫了20條讀書清單,然后就給放到一邊了。重讀時,發現文章有些原則值得細細琢磨,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這是加拿大作者布蘭登?羅伊爾的作品,常年作為美國高中生的寫作課本。雖然本書著重于英文寫作業技巧,但是有些原則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

圖片來自網絡


1.保持簡潔

用簡單的語句表達觀點。

學生時代,我們會傾向于用一些華麗的辭藻來寫作文,也就是老師口中的高級詞匯。這樣做,一來可以顯示自己詞匯量充足、閱讀面廣,二來使作文看起來更有文采。

快節奏的現在,一些虛頭巴腦、啰里啰嗦的表達,會讓讀者很快失去耐心。

其實,保持簡潔,用簡單的詞語陳述事件與觀點,不僅不會降低文采,反而使句子有節奏感,富于音律美。許多大作家寫文章,通俗易懂,還引人深思。

舉個例子,劉墉在《回饋的愛》一文中的前三段是這樣寫的:

15年了,那海邊的一家老小的畫面,至今仍清晰地映在我的眼前,甚至可以說,深深烙在我的心上。
我常想:為什么那老人家要吃最差的東西?為什么那時那老人家竟抬起頭來,對我一笑?
今天,我到朋友家做客,再一次感到這種震撼!

每一句都很簡潔,每一段都很流暢,使讀者不由自主地繼續往下讀。

再舉個例子,莫言在《檀香刑》里有這樣兩句話:

校場上一片肅穆,月華如水,泄地無聲。空中閃動著貓頭鷹的暗影,校場邊角上閃爍著野狗的眼睛。

你看,無論是敘事,還是描繪場景,簡潔的語句同樣動人,同樣能吸引讀者興趣。

不過呢,保持簡潔并不是說寫作中完全不用那些優美華麗的辭藻,視情況而定,合適最好。

降低閱讀難度,使讀者快速get到自己的意思,是每一位作者都應該思考的事情。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這就需要看接下來的這個原則了。

圖片來自網絡


2.砍斷長句

作者提出,保持文章內容清晰,最簡單的方法是限制長句的使用,把長句拆分成兩到三個短句。

以前我的學生寫作文,經常會寫那種兩三行的大長句,一口氣根本讀不完。

我有時也會犯這種錯誤,小說編輯有一次就說,盡量不要出現大長句。讀者看小說,本來就是圖個娛樂,如果還需要費心理解句子的意思,很容易消耗耐心。

平時寫文章也一樣,如果自己寫的內容讀起來比較啰嗦,就要注意拆分長句了。

將長句拆分為短句,不僅易于理解,還能快速抓住讀者眼球,行文節奏方面也能增添一份靈動。

還是以劉墉的《回饋的愛》為例,他在文章的三、四段是這樣寫的:

晚餐之后,我指著桌上的殘羹剩菜,對主人客氣地說:“您準備的太豐盛了,剩下這些,多可惜!”豈知主人才六七歲的小孩竟毫不猶豫地搭了腔:“不可惜!奶奶吃的!”
“我婆婆等會兒出來吃!”女主人說,看見我十分驚訝,又解釋,“她不喜歡一起吃,叫她吃好的,她還不高興,只有剩下來的,她才吃,而且吃得高興!”

如果要表達同樣的意思,這兩段你會如何描寫呢?

當然,不是通篇都使用短句,長短句相結合才能創造起伏變化。

3.使用準確的例證支撐所說內容

有時候我們看一篇文章會迷惑:這個例子與文中的觀點到底有啥關系啊?

有時我們自己也會出現此類情況,自己覺得有理有據,寫得挺好。別人看了,一頭霧水。

布蘭登?羅伊爾在書中提出: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區別,在于你是否使用了準確、具體的例證。

批改學生作文時,我經常會碰見這樣的狀況,觀點是“我有一位溫柔親切的媽媽”,例子是“我的媽媽很勤勞,每天早起忙家務……”

例子與觀點完全對不上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情況是例子與觀點沾點邊,但是沒有論證清楚,所以讀者理解有困難,容易產生偏差。

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鉤子”,將自己的例子與觀點緊緊鉤在一起。

這個“鉤子”可以有多種形式,比如說細節描寫、引用名人名言、類比等等。

作者講到,模糊的語言會弱化文章主題,因為它迫使讀者猜測你要表達的含義,而無法完全專注于你的觀點。選擇準確、描述性詞匯會使文章更有力。

下次寫文章時,首先想一想自己的例子是否能準確表達觀點。其次,寫完例子與觀點后,重讀文章看看自己是否論述清楚了,別讓讀者產生理解上的偏差。



無論是保持簡潔、砍斷長句,還是使用準確的例證支撐所說內容,都能提高文章質量。更重要的是,這幾個原則降低了讀者的閱讀理解成本。

大家都說寫文章不要自嗨,不自嗨最基本的一點是不要讓讀者有理解偏差、有閱讀難度。

如果讀者看文章時,需要使勁猜測作者到底想表達什么,一般不會選擇繼續閱讀,除非是大V的文章,或是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故事。

翻翻自己的舊作,運用這幾個原則進行修改,你肯定也能改出一篇讓人眼前一亮的高質量文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