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人生,你的工作也需要儀式感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一套異于往常的餐具也可以帶來“儀式感”(配圖來自網絡)

這句話我打賭你一定聽過無數遍了。什么叫有儀式感的生活呢?也許是做一桌美食、過一次紀念日、送一件禮物。通過在平凡的生活中,人為創造出一種不平凡,來激發人的幸福感。

為什么“儀式感”能帶來這種影響?

在我看來,主要是通過把普通的日子特殊化,強化記憶,形成標記,劃清界限

舉個例子:為什么古今中外都喜歡隆重地舉辦婚禮?對于新人而言,除了要收回那么多年送出去的禮金,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用一場盛大的儀式宣告單身生活的終結,作為人生旅程的新開始,用這一天劃出邊界,強化記憶,讓人產生一種“跟過去的我告別,從今天開始,要好好生活重新做人”的雞血感(哈哈原諒我對婚禮,尤其是傳統中國式婚禮的深惡痛絕)。


“儀式感”為人生打雞血(配圖來自網絡)

“儀式感”可以為人生打雞血,也可以為工作打雞血

再來看一個場景:

早8點,你坐在桌前,電腦已開,而你兩眼無神,腦袋空空,看看新聞查查郵件,真正感覺進入工作狀態一看已經9點半。

晚6點,你拎包下班,可總感覺好像還有什么沒有處理完,隱約記得有些郵件沒來得及回,領導布置的工作完成了一半,什么時候是deadline有點記不清,心里七上八下。

在辦公室想工作以外的事,在辦公室以外想工作的事(配圖來自網絡)

我把這種時段稱為大腦的“徘徊”狀態。每天總有那么一些時段,大腦在兩種狀態之間徘徊。造成徘徊的原因正是界限不明,大腦有時候也難以判斷“現在這個時間到底是該開啟工作模式還是切換成休閑/學習/娛樂模式?”

徘徊狀態是對精力、時間的浪費,既無法讓大腦高效率工作,也無法讓大腦徹底休息。解決的方案就是把工作的邊界劃分清晰,讓工作和生活和平相處、互不侵犯。

一個好的開工儀式,幫助你的大腦做好準備。把精力從無所事事中集中起來,把散射光變為聚光燈,迅速聚焦眼前的工作。

一個恰當的收工儀式,告訴大腦“今天到此為止”,徹底從工作中剝離開來,從生存模式切換成生活模式,進入放松模式,為第二天充電。

這,正是“儀式感”之于工作的意義。讓工作的歸工作,讓生活的歸生活。

通過開工和收工儀式,為工作打造一條界線(配圖來自網絡)

首先,怎么開工?

我的習慣是:調好空調(一熱我就煩躁),泡好咖啡(一困我就想刷淘寶),在手帳本/工作log上列出當天的工作(列好表不容易忘事),擺好文具。

總耗時10-15分鐘,之后我就可以進入工作狀態。

為了在辦公室喝上一杯非速溶的熱咖啡,我也摸索了大半年(配圖來自網絡)

每個人的習慣都可以不同。總體來說,設定開工儀式大致需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習慣的地點/環境:

如果是辦公室白領一般就是辦公室,如果是其他比較自由的知識性工作者,可以是圖書館、熟悉的咖啡廳、家里、任何地方,重點是熟悉。

2、設定工作時間:

不能漫無盡頭無休無止,比如8點到12點。

3、擬定工作規則:

主要是設定的工作時間段內不應該做什么(玩手機/上網/接電話/看新聞/逛淘寶),如果缺乏自控力,建議把不該做的事情清單粘在電腦屏幕旁邊,隨時自我提醒。

4、做好準備工作:

開始前做好一切準備,不要剛一開始工作就被打斷(上廁所/泡咖啡/喝水/起身拿文具)。

5、強烈建議做好工作安排:

可以是手帳,可以是to do list,把當天的事情列出來,標出重點,最好預估一下需要的時間。我的習慣是,每完成一項工作就會馬上標記出來,這樣看見剩下的事情越來越少,會很有成就感。(關于工作手帳的使用,我在后面會專門有一篇文章來講:我長達5年的實踐、遇到的問題、嘗試的解決方案等等,在此不贅述。)

6、選擇一個特別項目:

我的特別項目是認真準備一杯咖啡。你當然可以泡一杯茶。也可以做10個俯臥撐。有些在家工作者會選擇換一身衣服。總之,與身體的運動和感覺結合起來的開工儀式最好,比如觸覺、嗅覺、味覺等等。身體的感覺和大腦之間的聯系遠超過我們想象,用身體喚醒大腦,是我推薦的最佳的方法。

開工儀式看起來稍顯繁瑣,但形成習慣后,做完整個流程所需時間不會超過15分鐘。用15分鐘,迅速喚醒大腦,養成“做完這個就要開始認真工作”的習慣,節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遠非15分鐘可比。

完美的收工儀式,總共分四步

沒有妥當“收工”的下班都是刷流氓。

(配圖來自網絡)

收工儀式相對要更隨意一些,畢竟結束一天的工作,怎么看都是輕松愉悅的行為。

我的收工儀式一般分四步。

第一步:郵箱整理(30秒-1分鐘)——看一眼郵箱,如果有必須現在回復的,迅速回復。如果沒有,則保持不點開的狀態,留到第二天再處理。

第二步:桌面復原(2分鐘)——“桌面”既指電腦桌面,也指辦公桌面。關閉電腦桌面上所有未關閉的文件和文件夾,把文件歸放到相應文件夾中,電腦桌面保持整潔(文件和文件夾所占比例盡量小于1/4)。整理辦公桌上的文件,所有文件放到相應的文件夾中,保持辦公桌面的整潔。需要第二天一上班就處理的事情,電腦文件生成快捷方式放在桌面正中間,紙質文件貼上標示貼,放在最顯眼的地方,確保一眼就能看到,不會忘記。

第三步:整理工作計劃(3分鐘)——不論是使用工作手帳、工作計劃表還是to do list,理出還剩下的工作,標出優先級和緊急程度,放入第二天的待辦事項中。

第四步:也是最最核心的步驟,完成了以上三個步驟,我會在當天的工作計劃或手帳中寫一個finish,告訴自己,收工!之后,絕對絕對不再打開跟工作相關的文件或郵件,也不再處理公務。

我的收工儀式總耗時不超過10分鐘。你可能會好奇:10分鐘的收工儀式意義何在?

第一,確保按時下班

我身邊很多同事,經常從4點就開始體力精力下降,就算手頭還有很多事,也打不起精神繼續努力,往往是想“算了今天就差不多這樣吧”、“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不如拖到明天再做”,邊工作邊喝茶聊天刷微博,等著晃完1個小時就回家。

曾經我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神奇的是,自從我定下“5點我就收工,下班之后今天剩下的時間都不再想跟工作相關的事情”這個目標,到了下午4點,看一眼工作安排上還有哪些任務沒有完成,反而體內會激發出新的動力,為了在收工前盡量完成今天的工作任務而全力以赴。越是到快下班時間,我越是繁忙。這一點,我的家人和身邊的朋友們很可能有所體會。到快下班前半小時,我不接私人電話、不回私人短信、不聊跟工作無關的事情,有任何人來找我,我都是邊工作邊回話。

導致的最直接的后果是:99%的時間我都可以在5點準時結束工作(臨時開會、領導臨時交辦緊急任務或外出辦事等不可控情況除外)。如果有一定要當天完成的工作,我會繼續工作一段時間,直到完成后執行收工儀式。

第二,確保第二天更好地開始工作

下班前往往對當天的工作記憶最深刻。此時執行收工儀式,意味著所有今天的工作都有了結論:”已完成“的工作,已順利分類歸檔;”未完成“的工作,已列舉出來,設定了優先級和緊急程度;最為緊急、一上班就需要處理的工作,已單獨存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如此收工之后,第二天工作應該從何處著手,其實已經提供了思路。

認真執行收工儀式,也可以大大節省執行開工儀式做工作安排所需的時間,從而有效減少大腦啟動工作的精力消耗,降低開始工作的門檻。對未知事物產生恐懼和抵抗情緒是人的本性,如果頭腦中已經準備好”明天早上一來就把這份文件交給領導就好“這樣的確定思路,也會減少焦慮和其他負面情緒,讓第二天的工作更加輕松。

第三,確保深度放松

一旦寫下finish,執行收工儀式,我就徹底把當天的工作拋到一邊,好像在大腦里按下了清空鍵一樣。當天剩余的時間內,我再也不會思考跟工作有一點點關系的任何事情,也不會再碰跟工作相關的任何文件(可能有些類型的工作不太適合這種情況,比如記者)。

因為已經把當天的工作清零,把要做的事情放到了第二天中,也大致安排好了第二天的工作重點,你會覺得對第二天的工作胸有成竹,所有的事情都在掌控之中。不用擔心一覺起來,忘記了重要的工作,第二天上班還要手忙腳亂。有了這種信心,就不會被工作困擾,才能真正把工作放下。

而之后的時間會非常輕松,不論是娛樂還是學習,都仿佛拋下了沉重的包袱,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這也是我一直倡導的時間利用哲學:工作時間就高效率工作,休息時間就高效率休息,學習時間就高效率學習,娛樂時間就高效率娛樂。不論做什么,只有高效率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時間的價值。


以上就是我所提倡的工作中的“儀式感”,通過儀式感幫助大腦建立明顯節點,劃清工作邊界線,從而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

本文是《深度工作》讀后感系列文章之一


往期目錄:

(一)深度工作第一步,管住你的手機(http://www.lxweimin.com/p/5f87b61975ca)


什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例如:寫一本書,為一個很難的考試學習和準備,創作音樂,創立和運營一家公司,讀一篇復雜的文章,等等。

浮淺工作(Shallow Work):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而且容易復制。

我需不需要深度工作能力?

對于大多數知識性工作者適用。

不適用:

1、高管、銷售、說客等類型的工作,對這些職業,持續聯系是其最大的價值所在。

2、人生的目標一般需要在“廣度”或“深度”中二者選一,如果目標是“廣度”的人,追求的是更多(不需要耗費太多精力就能完成的)體驗,比如:跳一次傘,環球旅行,浮潛一次,等等,就不太需要深度工作。

3、人生沒有目標,隨波逐流,即不需要廣度也不需要深度的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