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旅行,我漂泊了一程又一程,從韶華年貌,到眉宇滄桑”
01
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成都,西安,云南,海南……說到旅行,這些城市的一幕幕便如彩色幻燈片,一遍一遍閃現。
有人問,你去過哪些城市?
答道:生于成都,學于四川,至于上海。真正意義上的旅行,便只一次。
說到底,我見過的景色不如書里多,看過的人也不如書里有趣,遇到的事也不如書中變化多端。20芳華,書便是路,走走停停,終不曾回頭。
02
上學期,英語有堂課講的是travel。老師問:Why do you travel?
不曾想會抽到我,但不驚。“The world is so big,I just want to see.”便是我的答案。
不由想到高考暑假后讀過的書,窩窩寫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講訴一個女孩在陌生的國度行走、生活、遇事。書名源自于一位老師的辭職信,而她想要逃離工作的原因,是“愛”。
旅行是解藥,讓人從枯燥繁瑣的生活中抽離,去尋一場詩意。
網上報道這位老師于成都尋到真愛。旅行的腳步至此停下,因為“他在我身邊,走哪兒都一樣”。她的旅行意義,閃耀無限。
無論走多遠,世界有多大,還是要與你相遇,淪陷于你的天地,至死不渝。
旅行的意義到底有多少,因人而異。有人說是風景太美,流連忘返;也有人說是現實殘忍,想尋一處寧靜平和。有人欣喜,也有人悲傷。五味雜陳涌入漂流瓶,隨著海浪與心臟,一起一伏,一點點去向遠方。
03
我喜于一種看法。
去尋一種可能性。與現世的安穩相匹配,或是擺脫不快。
若不是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歷史的傳承,那么哪里的風景都一樣。人群、商業、相似的產業鏈。我們的旅行,不為走多遠,不為到哪兒去,而是換一個環境,偶遇一人,嘗一味道,解一難題。
她說:去旅行,不是風景太美,而是決定要去。
很多時候,我們先是做出要去旅行的決定,然后再選擇去哪兒。找地點,訂車票,看地圖,一系列的行為由此衍生。人生就是要多做這樣的決定,不怕麻煩,不怕未知。就是這樣的決定讓我們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感受山川、湖泊、冰雪,再看清人性的冷暖。生恨,生愛,卻不留遺憾。
回來后,你暗下決心,我會成為越來越好的人。
04
不會旅行,便蹉跎了歲月,遺失了時光。少了美酒,少了故事。又是重復的繁瑣。
旅行給了我們窺探世界的機會,去發現那些未曾流入眼中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在嗒嗒的光陰里匯成涓滴,伴你在人的成長里隨波而流。你所見到的景,溫暖黑暗;你所遇到的人,化成肖像;你看到的美好細節,教你做人。
比起一群人結伴,我會選擇獨身上路,沒有羈絆,一行囊,一心臟。出發。
很遺憾,我這樣的經歷少之又少。
朋友父親的兒子,大三窮游去西藏,畢業旅行去新疆。我不時會將他的游記翻出來閱讀,那不僅是美的感受,更在敦促我,孤獨的人會成長的更好。看到飄揚的幡旗,和一片茫茫的高原,我便如此心生向往。他的這次旅行意味學生身份的結束,卻也是作為一個男子漢的真正開始。
生活里有太多牽絆,我們匍匐于這張網上,起來、倒下、又起來。睿智的人原宥宿命,選擇樂觀,因為太陽會落下,也會升起。看著風景里云卷云舒,知道責任重大,他嘆了口氣,卻舒展了眉。不如一躍而起,把這最高大也最渺小身影留在蒼山野莽里。
拍下身上的塵土,那是歸家的時候。
05
春節時,我尤其珍惜與父母的每一次出行。逛街、做事、或者驅車去一小鎮、看些小風景。我深知,往后這樣的時日不多,便對每一次陪同生出一份敬意。在路途或是觀賞風景中,少不了談吐。因此,這些年思想開始成長的我,話便多些。聊些趣事,談談自己對某事的見解,或是撒撒嬌,父母總是來者不拒。因為他們怕跟不上我們這一代人的步伐,便努力的聽著,和傳統博弈。這樣的他們,是怕有一天我們與社會格格不入時,他們能理解我們并給予支持。偶爾和父親會有爭議,那便更生了樂趣,那需要磨嘴皮子的功夫,也需要厚臉皮。我總會是贏家,畢竟母親永遠都在我的戰壕里。
當時光翻過一頁,回過頭來望向記憶,模糊的景與幻影,只有一抹微笑,掛在臉頰,如茉莉。
這是和家人出行的日子,簡單,平凡,笑語歡聲。
06
《何以笙簫默》的結尾說:
這樣好的天氣,適合出門,適合偷拍,適合與你攜手同行。
待陽光正好時,著一襲素衣,在湖的那一畔,待她/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