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反思了項目一商業化的失敗,此外,我在大學里還經歷了一次比較正經的創業,也成立了公司(因為涉及到微信服務號、APP上下架,需要公司的資質),團隊10人,項目為“即可印”打印平臺,從中也有很多反思:
打印平臺的構想并不算新穎,首先從需求出發,打印的需求在學生中屬于剛需中頻,平均一個學期(4個月)需要打印100張單面紙,對小區居民而言,是剛需低頻,只有遇到特別的情況才有打印的需求。打印機的均價在500元左右,還需墨水、紙張,占用一定的空間,對學生而言,500元價格過高而且宿舍位置有限,一般不會自行購置打印機,對小區居民而言,打印需求過于低頻,也不會購置打印機。綜上,打印的需求切實存在,打印平臺的構想切實可行。
再來分析競爭情況,2015年也有一些高校的打印平臺出現,但始終沒有巨頭出現,都是區域性的地頭蛇為主,而我所在的廣東省更是不成氣候,除了華南理工大學有個小團隊在校內測試,不過團隊速度很慢。因此,在打印平臺這種解決方案上競爭情況相對良好,此外,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每個學校密密麻麻的打印店,每個小區大大小小的打印店。
我們必須回答一個問題:我們相對于打印店,有什么競爭優勢?否則,項目必敗無疑。這個問題可以先把我們的項目介紹完畢后回答,這樣才可對照孰優孰劣,找到準確的產品定位。
先上圖:
一句話說明:用戶可通過微信服務號、PC網頁端、手機APP端上傳文件到“即可印”打印平臺,選擇相應的終端機即可取回打印的文件
Q&A
Q:為什么還要開發網頁端以及APP端?
A:打印這類中低頻需求特別符合小程序用完即走的特點,用微信服務號+小程序似乎是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小程序是2017年1月份才推出的,我們的項目是在2015-2016年,做APP的原因是H5的體驗還不夠流暢,像文件預覽等功能很難實現,再者就是當時幼稚地認為我們可以創立一個共享文庫。至于為什么做網頁,因為大學生以往打印的場景往往是在電腦處理好文件,用U盤或者云盤copy好,然后到打印店進行打印,當我們做了PC網頁端以后,學習處理好文件,立刻上傳即可,不用繁瑣地傳到手機,通過手機打印
Q:為什么會有兩種類型的終端機?
A:這也是由于不同的場景導致的結果,主要分為有人看管與無人看管,有人看管時,比如是寄托于學生宿舍以及小區便利店,那就不需要保護外殼以及顯示屏,打印機也不需要設置各種預警上報,比如沒紙張了、沒墨水了、卡紙了,因為有人看管。無人看管時,產品的形態如同自動飲料機,主要設置于高中(高中一般沒有打印店或者學校統一打印)以及打印店分布不多的高校
Q:你們支持雙面打印以及彩印嗎?
A:我們采用的是惠普的彩色打印機,支持雙面打印,售價1000+。這是我們作大死的首要原因,項目的失敗從選擇打印機這點上就埋下了炸彈
Q:你們需要開發微信服務器、PC網頁端、APP端(包括安卓與iOS),改造適合學生宿舍、便利店以及無人值守的終端機,開發能力足夠嗎?
A:這是我們失敗的另一個原因,需求優先級不明確,團隊的分工也不明確,也沒能找到合適的人選填補團隊的空缺,具體下面會將
產品定位:
明確競爭對手--校園里分布著的密密麻麻的打印店以及小區周圍大大小小的打印店
1)價格。內行都知道,在校園里面打印是最便宜的,單面打印只要0.2元,成本就已經需要八分錢,打價格戰一點意義都沒有,所以定位于價格必敗無疑
2)安全。插入打印店電腦害怕U盤中毒?打印店記錄你打印的資料,侵犯隱私?在打印店的電腦上登陸QQ或者云盤被盜號?省省吧,在中國這么個網絡安全意識淡薄的國家,幾乎沒有人會認識到打印安全性的問題,以安全作為定位必敗
3)24小時服務。乍一聽無比人性化,但細想一下,用戶的打印需求真的就那么急,需要半夜兩點半去打印,也許有這種緊急的情況,但這種情況占總需求的5%不到,24小時服務還有意義嗎?
4)便利性,即刻可打印。這是對比競爭對手與團隊實力以后做出的最精準的定位,用戶單次打印的張數為5張左右(為何說5張而不是1元,這里面有個教訓,而且我認為別人批評得很正確:做營銷必須知己知彼,數據模糊很難做出正確的營銷定位方案,1元這個數據太模糊了,有的人單頁打印為0.5/頁,有的為0.2/頁,1元無法代表真正的數據),1-2元的客單價,屬于中低頻、低客單價的需求,用戶對費用往往不敏感。
打印店的打印場景一為:電腦整理好文件->拷貝到U盤網盤->花費10分鐘走到打印店->排隊等待->插入U盤或登錄網盤->預覽打印付款,6大主要步驟,耗時20分鐘左右,浪費了用戶大量的時間
打印店的打印場景二為:手機接收文件->發送到電腦->拷貝到U盤網盤->10分鐘步行->排隊等候->插入U盤登陸網盤->預覽打印付款,七大主要步驟,比場景一還要繁瑣
時間可換金錢,如果我們的服務能為用戶節省時間,縮短路徑,我們就有了溢價的可能,打印店的價格為0.2/頁,我們可定價為0.3-0.5/頁,按單次打印5張來計算,打印店價格為0.2*5=1元+20分鐘,我們的價格為0.3-0.5*5=1.5-2.5元+10分鐘,用戶只需要多花費0.5-1.5元就可節省10分鐘的時間
我們通過什么措施來加強我們的定位?換一種問法是:我們如何為用戶節省時間?
我們打印平臺的打印場景一為:電腦整理文件->直接登陸網頁上傳->5分鐘取回打印文件
我們打印平臺的打印場景二為:手機接收文件->直接上傳到微信服務號或APP->5分鐘取回打印文件
此時此刻,你最大的疑問應該是在,5分鐘取回打印文件,你們是怎么做到的,這來源于我的觀察與對高校的了解,在高校中,一個專業為100-200人,一個班級人數在50人,一個宿舍一般為4-8人,而專業、班級往往是并排而住(男女生肯定是分開的,男女比例按1:1計算),也就是說:周圍住的50個人基本是熟人,起碼是同專業的。同專業有什么特征呢,答案是產生打印需求的時間點相同,作業就明天交,打印時間點就會集中在今晚,這里面就有文章可做了。我們的打印平臺可將改裝版的打印機(集合了網絡模塊,無需連接電腦)租賃給一個專業的學生,每50人左右為單位,我們提供其余的一切服務,包括紙張墨水,與之分賬
這樣做的好處有三:
1)打印的時間點集中,不會對兼職學生以及他的舍友帶來太大干擾,畢竟打印業務屬于微利行業,只能掙個零花錢
2)有人看管,不用擔心紙張墨水的問題,不用擔心供電供網的問題,也不用擔心擔心設備被毀壞的問題,減少維護成本
3)學生直接跑到隔壁宿舍就可打印,再也不需要下樓跑去打印店,真正節約時間,符合我們產品“便利”的定位
相對于與我們同類型的競爭對手,比如隨印、分分鐘印等校園打印平臺,他們的產品邏輯無法自洽,隨印等同樣寄托于學生宿舍,但范圍覆蓋整個大樓,要求兼職學生上門送打印文件或者用戶到兼職學生宿舍自取,由于大家都不是熟人,也來自不同專業,打印的時間點不集中,一方面給兼職學生帶來了太大的干擾,另一方面大學生還屬于靦腆的群體,去陌生人的宿舍多多少少會不好意思,他們沒有想明白其中的問題
運營方案:
Q&A
Q:你們三種運營方案同時推進的嗎,難道就沒有重點?
A:很幸運的是沒有,前期只推進了一個方向,很不幸的是選錯了方向,我們選擇了難度系數最大,運營模式最終,資金花費最多的與物業管理部門合作的自營模式,錯誤選擇自營模式的缺點有二:
1)一臺設備的成本高達3000,同時需要解決供網供電的各種問題,業務太小,企圖與自動飲料機等大廠共享網絡幾乎是天方夜譚,疲于奔命,運營三個月后發現資金耗盡,后續的營運方案也就沒有展開。相反,如果從簡單的學生宿舍業務展開,覆蓋多個高校以后,業務量做起來,與之談合作,成功的概率會高很多
2)設備成本高,只能購置少量的幾臺,在宿舍樓下做測試,數據量太少,積累的用戶也少,使得運營推廣變得沒有意義,比如你通過學校學生會發表了軟文,那又能怎樣呢?難道其他學生特地跑到你宿舍樓下打印嗎?數據量少還有一個致命缺點,就是你沒有辦法去融資,得不到融資,而一臺設備至少需要1年時間回本,項目就只能等死
失敗原因反思:
1.沒能平衡需求與商業化的問題,成本意識不強。
如用戶有雙面打印的需求,買支持自動雙面打印的打印機;用戶有彩印的需求,買支持彩印的打印機,要知道,彩印的打印機成本要翻一倍,而彩印的量占總量的1%不到,而且需要彩印墨盒,后續成本也高,實現該需求的性價比很低,應去掉,而雙面打印的需求則更普遍,實現的性價比很高,應保留。正確的打印機選擇方案應該為:自動雙面打印機
如用戶去自助打印機取回打印資料的驗證方案上,方案1為輸入6位數字的驗證碼確認,方案2為使用掃碼槍(均價200)掃碼確認,最終為了給用戶更好的體驗,我們選擇集合了兩種方案。本來資金就緊缺,雖然掃碼槍與輸入6位數字相比能夠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但用戶體驗增加10%不到,缺花費了團隊目前最缺的資金。正確的驗證方案應該為:6位數字驗證碼確認,資金充裕后考慮再來考慮用戶體驗
2、運營方案選擇錯誤,選擇了模式最重的自營模式。3萬的項目啟動資金沒多久就花光了,也沒能運營出有用的數據去拉投資。
同樣是3萬,如果切入點為學生宿舍,以300一套設備(行業內幕:二手打印機)計算,可布置100臺,覆蓋多個高校,通過精細化的運營,比如通過微信公眾號提供各種復習資料、四六級試卷、公務員資料等刺激打印需求,運營出有價值的數據,然后去拉投資會容易得多
3、團隊組成有問題。打印平臺屬于打印+互聯網的O2O項目,更重要的是運營能力,而不是技術,滴滴打車的產品做的很好、很流暢沒bug,如果打不到車,那有意義嗎?我們團隊10人中,只有2個運營,其余的均為技術,技術也有分工不明確的問題,比如改造打印機的硬件構成,就一直找不到人去做,好不容易有人去做了,沒多久就離開團隊準備出國了,項目只能郁郁而終
4.沒有創業的激情,居然擔心面子問題。在團隊中找不到可以改造打印機硬件構成的人,那可以去機械學院找,學生中找不到可以去找老師,本校找不到可以去其他高校找,高校找不到還可以去社會找,總有解決辦法的,但我們卻過早放棄了,與團隊的基因有關系,我們并不是因創業組到一起的,我們的初衷是為了做項目、練能力,并不是為激情而創業,也與學生時期的幼稚有關,覺得面子很重要,去求別人辦事或者像銷售員一樣推銷產品很沒面子,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