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600字,非常抱歉,大概會花費您8分鐘時間
????? 最近在看劉飛老師寫的《從點子到產品》-產品經理的價值觀與方法論這本書,感觸很深,就一直想寫點什么,算是一種心得體會吧,目前書還沒有看完,在用戶體驗部分,主要是想慢慢品味字里行間的深意,再結合這兩年自己工作中同樣的問題,總結自己做的不理想的地方,然后歸納改進思路。
注:《從點子到產品》作者劉飛,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碩士,前錘子科技產品經理,嘟嘟美甲聯合創始人。
??????? 在入產品行時也看過幾本關于帶新人入行的相關書籍,如蘇杰老師的神書《人人都是產品經理》,MartyCagan的《啟示錄》,都有值得吸收的好東西,但也沒有留下特別深入的印象,直到看到《從點子到產品》,說來也可笑,這本書最開始并不是我自己想看的,而是書城的管理員推薦給我的,當時就隨便翻了翻,結果就一發不可收拾。哈哈 ,再說好像就是給書打廣告了,下面言歸正傳。
?????? 正好上班有點閑暇時間,想想就寫點關于點子到產品的東西,來談談從點子出發到產品誕生的過程和應該抓住的重點,主要從點子、需求、用戶到MVP的整個過程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產品從0到1的過程。
點子
????? 不敢說全部,但絕大多數好的產品是建立在好idea前提下的,同樣很多產品也是死在這個idea下面,光有點子無任何意義,需要我們全方位的了解調研這個點子的可行性,如需求、市場、拓展性等方面,這就涉及到點子的六個板塊,分別是市場的存在、需求的存在、用戶的存在、提供的可能、發生的場景及接受的意愿,
1、市場的存在:好的點子都與市場前景有關,比如九十年代阿里巴巴的起步,這兩年順風的快速發展,共享單車的遍及,都是趕上了好市場,所以任何產品要想營銷就必須要有市場,而有沒有市場就是從點子開始需要調研的,市場的存在指的是點子的市場是否成熟,用戶群是否存在等,比如電商行業現階段就非常成熟,但VI、大數據行業目前則在快速發展階段,還不是很成熟。
2、需求的存在:需求的存在指的是這個點子是個人的臆想還是真實的發現,如果是個人臆想而沒有結合市場需求,那也是違背市場需求原則的,說個段子,講的是“如果有人拍著大腿說,‘要是有個XXX產品就好了!’那這樣的需求則是真實存在的”,但普通人并不能一眼就看出市場的存在性,這就需求我們調研需求、分析需求、深挖需求,只有對需求徹底分析清楚才能說明點子的真實性。
3、用戶的存在:比如有個好idea,市場也足夠成熟,需求也真實存在,那就能落實點子的真實性了嗎?當然不行,比如上門理發,市場已經足夠成熟了,也有這個真實需求,但落實到每一個用戶仔細想想,真的有用戶會需要上門理發嗎,對用戶來說等待時間、最后的清潔、理發師質量都是未知的成本,顯然這個用戶群是很小的,他們是不能完全支撐我們產品存在的,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考慮。
4、提供的可能:提供的可能是指對這個點子衍射出的產品提供內容足以支撐產品運營的可能性,比如新聞類產品就是提供足額的新聞內容,那比如外賣產品則更多內容是由商家提供的,供用戶進行選擇,那我們就要現實的想一想,是不是真的可以提供內容來足以支撐我們產品的運營。
5、發生的場景: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市場上不乏有很多優秀的功能或工具,也是免費提供,但是有些就是沒人使用,這是為什么?原因就是這些強大的功能并不切合真正的使用場景,也就是說用戶找不到恰當的時間來使用它,即便是用戶認可你設計產品所提供的功能。
6、接受的意愿:很多產品即思考到了市場,也思考了到了用戶,但為什么產品還是用戶量少,就是用戶不愿意接受它,感觸最深的是金融行業,中國的金融行業2014年開始飛速發現,但為什么老百姓大多不愿意接觸金融產品,這是個現實存在也很矛盾的問題,所以我們也需要考慮用戶接受產品的意愿。
需求
?????? 當有了好的點子,也調研了相關市場及用戶可落地之后,接下來的主要工作則是需求分析與功能設計,需求分析與功能設計是產品經理日常的工作和主要內容。但用戶表達的需求往往并不是訴求,而是具體的解決方案,這就需要我們對需求進行深挖,不斷的假想自己就是用戶,以及真正到用戶場景下體驗都是發覺需求本質的好方法,具體可以劃分為兩點,一個是基于場景深挖需求,另外一個是基于人性深挖需求。
1、基于場景深挖需求:需求往往要立足于真實的應用場景,而不是理論基礎的憑空想象,如果你談需求時,想到的不是具體的畫面、不是真實的某個用戶、不是真實發生的事件,而是一道道公式或各種圖形,那多半你這個需求還沒有分析到位。
2、從人性本質深挖需求:人性是人的本性、人的感情和理智,是我們要發掘出來需求的根本源頭,往往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可以抓住需求的核心,而不只是停留在需求的表層,人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分析:逐利心理、兩性吸引力、懶惰、虛榮心、共情心理、社交貨幣、安全感這七個層面,我們需要分析需求的本質到底是什么,然后去滿足這個本質,而不是用形式上的花樣和心理上的充實感作為衡量需求的標準,只有解決了問題的本質,產品的價值才能最大化。
?????? 在研究利用人性方面分別舉兩個例子,一個是QQ會員或各種鉆石,QQ利用人性的虛榮心設計了各種浮夸展示方式,比如充會員之后QQ會顯示為紅色字體且展示在所有用戶前列,然而沒有一點實際作用,用戶量卻很大,這就是滿足了人們的虛榮心,另外一個是游戲產品,在史玉柱開創游戲先列之前,付費游戲大多是付了費之后才可以玩,但是史玉柱改變了這種營銷思路,所有用戶都可以玩,但是在游戲當中會推薦游戲裝備,用戶也分成了付費用戶與普通用戶兩類,這也是抓住了人性的弱點。
用戶
?????? 這里談到的用戶是指產品的用戶,是想表達如何研究用戶,用戶研究的目的是理解用戶,是一系列方法的籠統稱呼,凡是能夠協助我們理解用戶并加以研究得到的結論,指導我們設計產品和優化產品的方法和工具都可以算的上是用戶研究分范疇。也就是說能幫助我們了解用戶的方法或工具都叫用戶研究,用戶研究的目的是設計好的產品,具體用戶研究的方法有很多,每個相關的書上也會有介紹,常用的主要包括問卷調查、用戶訪談、可行性測試、數據分析四種方式。
1、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是指以問卷的方式在線上發起相關活動,征集相關結果,達到了解用戶的目的,問卷調查也是最常用的研究用戶方式之一,主要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第二個是節約時間及精力成本。但往往問卷調查的結果難以預測,這就與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有關,只有明確了最后想要達到的結果,才能設計出相應的問卷,當然還有一些技巧,比如盡量少讓用戶做問答題,讓用戶減少思考時間等。
2、用戶訪談:要想深入的了解某些用戶或用戶群體,單單就問卷調查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用戶訪談,也是最長用的了解用戶方式之一,當然有多種形式進行,比如約個用戶到咖啡廳喝杯咖啡聊聊天,或者約幾個用戶到公司舉行個小型聯誼會等,具體劃分為單人訪談、多人訪談及焦點小組,訪談的目的也分為多種,大致分為了解用戶群體、了解用戶需求、了解用戶對產品功能的意見以及特殊主題,當然很多時候訪談目的是重復的。
3、可行性測試:相對于問卷調查和用戶訪談,可行性測試需要建立在某些已經成型的產品實體上,比如Demo或MVP(簡易版的可用產品),讓用戶真實的進行體驗,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議意見,當然我們也需要在用戶使用過程中觀察用戶神情的變化,比如用戶發現好用的功能時肯定是面帶喜悅的,不然則相反。
4、數據分析:劉飛老師說的一句話是“好的產品經理要對數據敏感”,一個產品會涉及很多數據,比如用戶注冊數,用戶留存率、日周月PV值、功能點擊量等,產品經理要著重關心用戶在產品上的行為所留下的數據,比如對某個新加的功能的點擊量等,具體產品則需要關心特有數據,比如外賣產品者需要關心下單量及好評率,電商產品則需要關系下單量及下單完成度等。
最好的用戶研究,就是自己成為用戶
產品
?????? 恭喜你,有好點子,也有市場有需求有用戶,也對需求足夠清晰,對用戶足夠了解,那最后就需要拿出解決需求的產品,也就是產品功能設計,這里談的主要是用戶體驗,用戶體驗的定義是指“人們對于針對使用或期望使用的產品、系統或者服務的認知印象和回應”,簡單電說就是產品或系統用起來讓用戶覺得方便實用,有幾個關于產品體驗的原則,分別是可用性、有用性、可找到性、可靠性、可獲得性、滿意度和價值性,具體涉及用戶體驗的內容這里就不多談了,《用戶體驗設計》這本書對用戶體驗進行了詳細直觀的闡述,這也是產品經理必讀的一本書。
?????? 上面從點子到產品闡述了一些個人理解,主要還是看了劉飛老師的書之后的一點啟發,當然對任何職業的熱愛都是循序漸進的,產品崗位尤其如此,產品經理往往是一個團隊甚至是一個公司最重要的一環,相當于一個發動機,要給團隊所有成員注入活力,當然也要有足夠的興趣才會有耐心深入研究,才能在比較艱難的時候支撐下去。
PS:小編是一枚奮斗在二線城市(重慶,魔幻3D城市)的產品汪,希望各位產品咖能夠指點一二,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