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人類簡史》(19)

《人類簡史》講述了與蟲草無異的人類從普通物種演化成如神般頂級物種的過程。全書結構:?認知革命(1~4章),農業革命(5~8章),人類的融合統一(9~13章),科技革命(14~20章),后記。

本章主要內容:

一.快樂該如何計算;

二.快樂的化學組成是什么;

三.生命的意義何在;

四.認識自我。

第十九章: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前邊已經提到過,人類社會得到長足發展,物質極大豐富,生活非常便捷。總之,與歷史上任何時期相比,都可以說人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那么,與歷史上其它時期相比,現在人們是不是說更快樂呢?

在歷史學界,可以統計某個時期的人口數量,生產總值;可以考察氣候變遷,風氣轉變;可以記錄戰爭始末,災害原因;但是,卻沒法衡量當時人們是否過得快樂。


為什么歷史上關于快樂,幾乎沒有記錄,而現代的研究者對此也一籌莫展呢?因為快樂不好量化。

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富有和健康能帶來快樂,后來發現社會、倫理和心靈的作用也不小。到底有哪些影響因素,實在不好下定論。一般,普遍接受的對“快樂”的定義是“主觀感到幸福”,這說明快樂源于內心,最好的辦法就是問問每個人的感受。

按照這個定義,研究者發現一些結論:

后來,又發現“終極”規律:

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一個段子:如果你前半生找不到對象,不用擔心,因為你后半生就習慣了。


社會學家使用調查問卷來評價幸福,生物學家做起來就麻煩了:除了調查問卷,還要分析生化和遺傳因素。那么生物學家得出什么結論呢?

這樣,似乎就能解釋為什么幸福感都是短暫的了。當人覺得快樂的時候,體內復雜的系統就會啟動,產生某種物質,讓人覺得快樂。這種物質產生之后會不斷消耗,等消耗完之后,幸福感也就消失了。這種物質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的話,是什么成分呢?現在還沒法回答。


有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快樂不是“快樂的時刻多于痛苦的時刻這么簡單”,相反,快樂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整體,生命有意義、有價值,就能得到快樂。尼采說過: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么都能夠忍受。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之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所有人身體感受快樂和痛苦的機制都是一樣的,但是他們對生活經驗所賦予的意義卻大不相同。所以快樂也就不同了。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生命完全沒有意義。人類只是在沒有特定目標的演化過程中盲目產生的結果。人類的行動沒有什么神圣的整體計劃,假設明天早上地球爆炸,也不一定會對宇宙的正常運行產生什么不利結果。


基于“快樂是一種主觀感”的結論,想要快樂,可以由兩條途徑:操縱我們的生化系統;欺騙自己,假想自己很滿足,盧梭說得好“我覺得好的,就是好的;我覺得壞的,就是壞的”。

這種說法,只是自由主義提倡的關于快樂的觀點。但是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說法。比如佛教認為:人類的主觀感受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想脫離苦海得到快樂,就得認識到自己所有的主觀感受都是一瞬間的波動,而且不再追求某種感受;如此即使感到疼痛,也不會感到悲慘;雖然愉快,也能心如止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