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錢鍾書夫人楊絳在92歲高齡時撰寫的回憶錄,講述了她與丈夫錢鐘書、女兒阿圓組成的三口之家在63年里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
楊絳的一生經歷了抗日運動,解放后的三反運動,反右運動,三年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一步步走下來,各種艱辛難以言表。這本書一開始就講萬里長夢,這個萬里長夢其實就是對楊絳一家三口經歷的酸甜苦辣生活的藝術化的敘述,讓那些生活瑣碎和苦楚多了可讀性。
如今,書中的“我們三”都已去了別的世界。但這本書卻給讀者莫大的精神財富,而給我最大的啟發的,便是家庭的愛和夫妻之間的愛。
(一)家庭的愛
楊絳在開篇說:“‘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而這本書講的就是“我們仨”平凡生活中流水般的點滴日常,和淡淡的俏皮的溫情。
只要“我們仨”聚在一起,再平凡的生活也能有無窮的趣味,不論遇到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安然度過。出門散個步,專挑不認識的地方走,就能當作探險;即使廚房用具不夠用,夫妻二人沒有任何料理經驗,靠著不斷的冒險和嘗試也能折騰出正宗的紅燒肉料理;待到阿圓長大,三個人出去下館子,不僅僅是吃菜吃飯,靠著觀察隔壁桌的吃客,就能編排出一整個劇本,邊吃飯邊看戲;即使遭遇了文革,生活困難,吃著阿圓偷偷帶來并一顆顆撥好的夾心軟糖,穿著阿圓自裁自縫的睡衣,生活也總是有著希望。
對于楊絳,有“我們仨”的時候,即使是古驛道上漂泊的小船也是最幸福的家,與家人走散后,曾經溫馨難忘的三里河寓所也成了客棧。家人在哪兒,家就在哪兒;家人散了,家也就沒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生的幸福與物質的豐厚無關,難得的是遇到對的人,組建和睦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家,就有愛、有希望。
(二)夫妻之間的愛
楊絳曾讀到英國一位作家概括了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她之前,從未想過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楊絳說:“我把它念給鐘書聽,他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我說,“我也一樣”。這是多動人的情話啊。但情話哪里夠,大多數的婚姻生活都是各種瑣事帶來的意見不和還有沒有休止的爭吵。
楊絳和錢鐘書的生活瑣事中,其實也有很多可吵之處,因為錢鐘書在生活里就是一個“小孩”,但偏偏楊絳卻是個包容溫婉之人,所以生活反而變得幸福起來。
以前常聽鐘書自嘆“拙手笨腳”。我只知道他不會打蝴蝶結,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兒那樣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樣的笨,怎樣的拙。這次來到英國才算是真正領教。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個門牙。
我住院的這段時間,“拙手笨腳”的鐘書只好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那可是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可是沒多久就又不小心把臺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我說“不要緊”,他真的就放心了。因為他對我說的“不要緊”深信不疑。我住產院時他做的種種“壞事”,我回寓所后,真的也全都修好了。
但楊絳和錢鐘書也是吵過架的:
我和鐘書之前曾在出國的輪船上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bon”的讀音。我說他的口音帶鄉音。他不服,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我也盡力傷他。然后我請同船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夫人公斷。她說我對、他錯。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鍾書輸了,當然也不開心。常言:“小夫妻船頭上相罵,船杪上講和。”后來我們就覺得吵架很無聊,爭來爭去,改變不了讀音的定規。我們講定,以后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
“各持異議,不必求同”,就是各自都可以抱有不同的觀點,但是誰也不要強迫對方在異議上屈服于自己。夫妻之間的爭吵是很要命的。越是在乎彼此,越是希望對方變得更好,要求越是高,矛盾越是深刻,吵架便是必然。贏了爭吵,有時候反而輸了家。所以不如雙方各自退一步,各持異議,但并不求同。
家是心靈的歸宿,而不僅僅只是吃飯、睡覺的地方。經營好一個家有很多種因素,但包容始終是第一位的。“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家最重要,家人最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