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A和同事B是兩個學數學的人,彼此討論問題的樂趣就是最終試圖從邏輯上來說服對方,初期我也喜歡參與討論,可發現每每到中途,就會被各種非A即B等等搞得失去耐心,有時覺得有趣,有時覺得兩個當了爹的大男人討論這種問題實在是在較勁,閑來無事,別人聽著厭煩,自己辯的起勁。
突然發現,其實我也有這樣的潛質。因一瑣碎小事,讓我先是陷入到與自己的意識辯論之中,最終給自己的直覺找到了一個靠得住的命題,但又覺得為何我和別人的答案不一樣呢?于是,帶著問題,問自己最信賴的好友,得到的答案竟也和我不同,這可不能行,我要說服他。你一言我一語將內心世界吐露干凈之后,迎來了幾分鐘的沉默。怎么不搭理我呢?我剛才說什么了?總是在沖動之后才容易冷靜下來。哦,啊?發生了什么?我說了什么?我怎么能說呢?沉默。沉默。沉默。良久,對方回復你可別跟別人這么說。我致歉,是的,不會,我也怕會當做異類。沉默,思考。因為信賴,所以認真思考。似乎明白了什么。自己的做法是不經世致用的,是會容易被孤立的,還是費力不討好的,騎虎難下啊,為什么不事前商量呢?我到底是自信還是偏執呢?如果自信又何必請教好友意見?既然偏執又為何聽進了人家的善言?我卻有較真的潛質,可是何必呢?
很多事情,都希望自己能夠從中借鑒,希望在做人做事情上,還是溫和些好,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