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簡書里有很多人寫過一些自己的寫作技巧,但是,我最近自己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又整理了自己的一些干貨,特地前來朝貢!話不多說,干貨呈上,請各位看官笑納!
一、興趣與愛好
興趣和愛好密不可分,興趣是愛好的前提。當穩定的興趣發展到從事某種活動的傾向時,興趣就發展成為愛好。愛好不僅是對事物優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有從事實際活動的傾向。如果一個人不僅喜歡繪畫作品,還熱衷于從事繪畫創作,那么這個人對繪畫就有了愛好。
簡書現在擁有相當多的用戶了,根據上面關于興趣與愛好的區別,我把所有的用戶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興趣型,一類是愛好型。興趣型的用戶有一部分,主要是一些新用戶,他們在簡書上沒有寫過文字,但是,每天都要用簡書來看別人的作品,也就是止步于閱讀。愛好型的用戶占大多數,畢竟老是看別人寫東西,自己難免心里癢癢,小手一抖,千字到手。當然,大家對寫作的愛好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二、生活閱歷
生活閱歷是寫作的源頭,寫作的根本。
對于學生來說,生活閱歷確實有限,但是,每個人仍然擁有自己獨特的生活,平時用心觀察,可能你就會發現,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態度和看法都不相同。當然了,受學校教育影響,學生時代的作文就會有一種“學生腔”,這是一種寫作不成熟地表現,后面還會具體來說。
如果說能力是樹,那么修養就是根,根深才能葉茂。當然有些技藝性的能力、程式化的能力,靠師傳,靠模仿,也可以學到手,但修養不高的人,只能是鸚鵡學舌。
對于一個人來說,能力是外在的硬性表現,而修養是內在的品味,一個人能力再大,品味低,那他永遠不屬于高貴的人。
三、會觀察
什么叫有見識?就是別人看不出來的東西,你能看得出來;別人看得膚淺的東西,你能看得入木三分。
前面說了,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能觀察的比別人細致,看的內在比別人深入,那么給你帶來的思考也肯定是富有內涵的,你寫的文章才能有見識,別人才肯忍不住夸你:牛逼!說到觀察,這有四種觀察的方法:
1.定位觀察。2.移位觀察。3.全位觀察。4.比較觀察。
四、來,記單詞!
1.知識的記憶。當然語詞語義可以單獨記憶,牢記三千五百個常用字、兩萬多常用詞、一千多常用成語,并且會讀、會寫、會用,是初學寫作者必備的基本功。但是,這種孤立的語詞語義記憶,莫如與知識的記憶,抑或與美文佳句的背誦結合起來,這樣會更便于保存、激活與輸出。
2.情景和情緒的記憶。也可概括為形象的記憶。黑格爾在《美學》里指出:“屬于這種創作活動的首先是掌握現實及其形象的資稟和敏感,這種資稟和敏感通過常在注意的聽覺和視覺,把現實世界的豐富多彩的圖形印入心靈里,此外,這種創造活動還要靠牢固的記憶力,能把這種多樣圖形的花花世界記住。……他應看得多,聽得多,而且記得多。一般地說,卓越的人物總是有超乎尋常的廣博的記憶。”
第一點說白了就是多記筆記,多復習,有點高中生的意思,但很實用。很多人寫作總是感到字枯詞竭,只不過是因為,你都不知道有這些好詞,怎么會往那方面想呢?當你對方塊字熟悉到一定地步,哼哼,那你就成仙啦,遣詞造句,信手拈來,就是這種感覺。
五、積累材料
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說主題是文章的靈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
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理》中談道:“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章寫作要“言之有物”,“物”即指文章中的材料,這乃是寫作的物質基礎。
只有具備了豐富的材料,寫起文章來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文章的主題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現。因此,要使文章內容充實、生動,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必須掌握豐富的材料。就像朱熹所說:“作文須是靠事實,大要七分實,只二三分文。”
掌握的材料越多,寫作時就越得心應手。秦牧說:“一個作家應該有三個倉庫:一個直接材料的倉庫裝從生活中得來的材料;一個間接材料的倉庫裝從書籍和資料中得來的材料;另一個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語言的倉庫。有了這三個倉庫,寫作起來就比較容易。”可見,材料的積累來自于日常的生活和學習,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
搜集材料,除了社會生活以外,書籍和文章是另一個重要來源。閱讀是我們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當然通過閱讀積累知識的目的不僅僅是增加見識,所謂“觀千劍而識器”,它更重要的目的還在于寫作。如果說觀察是獲取經驗知識和閱歷修養的基本源頭,那么閱讀就是獲取書本知識和學識修養的基本方式。再者,人的精力、時間和活動范圍都是有限的,僅僅依靠觀察、體驗,搜集到的材料畢竟有限,要想獲得更多的寫作材料,就需要查閱相關的圖書文獻資料。古人說的“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很有道理的。
六、安排結構
如果說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結構就是文章的骨骼。
結構包括哪些要素呢?主要有層次和段落、過渡和照應、開頭和結尾。
如果說層次是體現文章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的結構概念,那么段落主要是體現文章外在表現秩序的結構概念。段落安排得當,可以使文章內容表現得條理清晰,閱讀起來輕松自然。有個小訣竅,上不了門面,但很實用,一個段落最好不要太長,太長就會讓人看不下去,就像大家不喜歡看長句一樣。
七、沉下心修改
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要想獲得成功,必須經過艱苦而又細致的修改。
曹雪芹在艱難困苦的境遇中,嘔心瀝血寫《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列夫·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僅開頭就修改了15次;海明威《永別了,武器》的最后一頁修改了三十多遍……所以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古今寫作大師都十分重視文章的修改。左思嘔心瀝血,十年寫成《三都賦》,使洛陽為之紙貴;錢鐘書多次修改《圍城》,變動上千處(包括典故),正是對《圍城》的精心琢磨,才使這部作品總體上趨于精致,最終誕生了一部文學經典名著。“文不厭改”,“不改不工”。
八、講故事會倒敘
倒敘可以造成懸念,有了懸念才能吸引別人的興趣。
倒敘無非是把某個重要的情節提取出來,放在文首,你看,發生了這么個情況,想了解么,接著看吧。
比如,魯迅的《祝福》,先寫祥林嫂在除夕之夜爆竹聲中死去的悲慘結局,然后再敘述其一生的不幸遭遇,意在激發讀者思考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政權、神權、族權、夫權是中國封建社會制造婦女悲劇的根源,這就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九、多用短句
短句短小精悍,結構簡明,節奏緊湊,較易收到清晰易懂、生動活潑的效果,適于情緒激動、感情強烈的交際。雖然有些文學大家講究長短不一,錯落有致,但是,初學者最好還是從短句寫起,把意思表達清楚,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十、擺脫學生腔
下面摘自老舍的《怎樣丟掉學生腔》。
我看哪,學生腔恐怕是寫文章的一種習氣。這就是說,一執筆為文便擺起架子來,話不由衷,有現成的話不用,故意去找些不必要的詞兒作裝飾。這樣寫出的文章總是沒有多少生活氣息,空空洞洞,說的多而含意少,咬言咂字而欠親切生動。寫這樣文章的人總以為把“眾所周知”“然而所以”一用上便有了文學味道。事實上,好文章不仗著空洞的修詞來支持,而必須有生活氣息,親切動人。我們要丟掉這個架子,這個不好的習氣。別以為文章是由一些陳詞濫調組織成的,也別以為文章是憑空想出來的。必須言之有物。也就是有生活。有生活就不說空話,不用陳詞濫調。青年們的生活經驗較少,但不能說一點生活經驗也沒有。那么,便該老老實實,有多少說多少,說得真切生動。不要知道一點,而想寫出一大車來。知道一點,若能深入,也能寫出好文章來。就怕擺起架子,光那一些好聽的詞兒裝飾門面,以為一用上“偉大”,文章也便偉大。沒有那個事。
是的,端起架子寫文章,必怕寫得短。這又是個毛病。文章該長則長,該短則短。不要以為非長篇大論不算文章。文章跟別的藝術品一樣,必須求精,出奇制勝。長篇如是,短的也如是。一首五言句不過只有20個字,可是寫得精辟,亦足傳千古。短而精比長而不精要好得多。該寫1000字的,無須寫10000字。反之,寫了10000字之后,再看看,能不能把它減到5000字或更少?一句想透了的話可以頂三句五句用。我們要寫想透了的話。寫文章不是想起什么就寫什么的事,而是千錘百煉的事,由礦石里煉出金子來。《紅樓夢》很長。這部書寫了許多年,故?長而精。這好比開了一座大礦,慢慢地提煉出許多許多金子來。長或短宜以題材與形式而定。長的短的都該盡刪支冗,力求簡練。亂七八糟地寫了千萬字,并不能算作長篇小說;東拉西扯地寫了5000字也算不了好的短篇。不管長短,都須求精。求精便可減少些學生腔。
老舍先生把這個問題說的很透徹,文章好,不一定非得用大詞,也不是必須要寫的字數多,而是要真實。多看看簡書上那些寫的好文章,都是個性鮮明,文章就是作者個性的體現。
十一、幽默的文章更受歡迎
相對于義正言辭的說教,大部分人肯定更喜歡幽默的文字。當然,幽默的文字也不是誰都能把握好的,把握不好,就會弄巧成拙,讓人覺得低俗。如果想要學幽默,可以看看王小波的雜文,幽默卻不俗氣。
參考書目:《寫作與語言教程》
《怎樣丟掉學生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