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有愛情
韓劇是什么?韓劇必須有愛情,而且愛情的份量不能輕,太輕就不是主流韓劇,所以韓劇還是必須圍繞著愛情來編的,不過這兩年韓劇已不再滿足于以愛情為單一主線講故事了,灰姑娘與王子的影子固然在,然而故事絕非僅止于此,在許多好的劇作里,可以看到多線敘述的影子。
當然多線程的故事結構一定不好控,線索越多,越不好控,尤其是在必須保愛情線索的情況下,目前涉足新興體裁的韓劇,雖不能說把故事講到了游刃有余,卻也能算得上謹慎小心。目前能把線索圓滿了的多線程韓劇,還是有的,雖然有些梗依舊難免老化或低能,然而不得不說韓劇越來越精練了,在韓劇的劇情結構里也越來越能看見好萊塢式的結構了,不再是僅僅為抒情而抒情,為糾葛而糾葛~
kmhm
這就是一部典型的帶有美式結構的多線程韓劇,一開始大多數進坑的都是奔著7重人格的設定,來瞧個熱鬧,然后在開場區區數分鐘內,便被分裂人格的霸氣吸引住了。
登場秀
“你再打她的話,我會再回來教訓你。”就是這樣一個在RAP配樂里,扔掉煙蒂,勾起眼線,以酷炫狂霸diao炸天的姿態登場,一反池城往日形象的暴力人格虜獲了一片女子們的芳心,藝術創作中誕生的壞男人形象,滿足于女人們對于強勢男的一切暇想,以暴力手段解救被暴力侵害的女子的情節設計,速度完成了一個人格的定性,他明明危險而暴力,怎么看著卻有點兒英雄救美的豪氣?
“我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先用登場秀抓住你的心。”
這顯然是場有預謀的痛毆,一場過癮的以暴制暴,直接將觀眾粘到了屏幕前。
“我們需要一些劇情沖突來粘人。”
所以機場撕逼大戰登場了,女主與女主他哥——重點線索人物作家,在這出打打鬧鬧的機場大戰中出場,希望自此你能記住他們,即使此時你只想看那個痛毆對手的申世奇,沒關系,那也足以讓你期待他的再登場而粘在屏幕前,而在此期間,我已完成了所有預設情節的鋪墊,以及伏筆的設置,你大可以只為迎接首集尾部暴力人格的再登場,以償夙愿,但是你卻一定會接著去追第2集。
記得《聽見你的聲音》導演解說版中,導演曾坦言重要人物登場秀的重要性,并稱所有重要人物的登場秀全部親力指導,可見一部劇的成敗,除了故事鋪陳的設計之外,人物的登場秀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想來也是,當觀眾對劇集一無所知之時,如何以最快速度一把抓住他的注意力,誘導他成為劇粉,人物的登場必須漂亮、有力。
謎,伏筆
伏筆埋得好不好,解得妙不妙,直接關系到劇的精彩程度。最捧的劇本是在平靜的表面下,暗藏一個又一個玄機,當然這玄機還得無關于愛情,因為愛情必須以單線姿態依附于劇本本身展開,這便考驗編劇的功力了。
《擁月》的愛情線太重,以至于最終留在觀眾記憶里的依然是愛情,然而這回編劇似乎有意要做一場試驗,要將人格分裂之謎(家族爭斗之謎)與愛情兩線并立,在觀眾心中留下印象。
此前池城夫人寶英的那部高收視得獎之作《聽見了你的聲音》走的也是雙線路數,雖有新意,然而與本作相比,不得不說結構依舊略顯簡單,節奏依舊略顯緩慢了。
旁觀者,不斷解說
相較于以往的韓劇結構,在講故事的手法上,本劇的編劇有意以不斷設置謎團,不斷解答,不斷反轉來講述這個故事。
不錯,除了7重人格的人物設定之外,kmhm之所以好看,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講述故事的手法上。為了不令劇集本身過于難以理解,編劇設計了許多橋段借主配角之口反復對劇情進行解說。
這點很有意思,作為劇中人物,劇中角色往往會代觀眾之口問出觀眾的疑問,然后再由劇中人物進行解答,這種手法在《盜夢空間》等影片中也有過,片中往往會設計旁觀者的角色,代觀眾從旁觀察及發問,kmhm中俐溫,俐珍,教授都有承擔過這樣的任務。
重點臺詞,不斷重復
自從14集上檔后,10點鐘的梗就反復被拿出來說了。
“1月7日10點,我被你迷住的時間”
從第1集因為肉麻被記住的臺詞(女主在劇中的反應讓這句臺詞的肉麻系數直線升高)。
臺詞的作用到目前為止二度變異:
1、第一次通過女主視角,表現車度賢與申世奇有相似之處
2、第二次從車度賢回憶的角度,說明記憶錯位,同時將男主對女主的情感拔升到極致高度
以至于令人印象尤其深刻。
然而如果仔細回憶,我們可以發現,同類的的關鍵性臺詞遠不止于這一句,他們分布在劇集的或搞笑,或甜密,或糾心的各個環節中(貼吧中已有親做了專門的整理)。
臺詞絕非隨意編寫,而是經過了反復設計以及精細布局。
線索太多,情節太復雜,要不亂,重點臺詞就必須重復,加深觀眾印象,解扣時才不至于上帝視角。保證線索的連貫,情節的呼應,布局越合理,越精妙,越隱蔽,揭示謎底之時引發的沖擊性越大,這點讓人想到《穿越星際》中“幽靈”情節的設計,妙~編劇的功力就藏在這些細節里。
角色,只留對情節有推動作用的
好的本子,一定先有主干情節,再有人物,再有人物設定,再有人物關系,鋪助情節。情節催生角色,而非角色催生情節,這樣的劇本結構才嚴謹,情節才扎實。
仔細看一下這部kmhm,從劇集開篇之初,被直接踢出畫面的配角就不少,老牌演員出演的會長,除了開場第一個鏡頭,永遠以壁畫形式出現,只出現于照片的大媽,第7集后通通出局的各類有名有姓的醫生同僚們,第11集才登場的父親,沒幾個鏡頭的女二,男三……
在這部劇中情節的走向一定是第一位的,只有為情節服務的角色,而沒有拖沓情節的人物,雖然可憐了難得出回鏡的各類配角們,但是因為這部伏筆眾多,情節緊湊的好劇,還是不得不為編劇的做派點個贊。
身份識別之必然性
由于除必須保住的愛情線索之外,男主的多重人格之謎是劇情的另一條線索。
因此女主的設定必須是醫生,因為只有女主是醫生,才能理所當然地承擔起了解開男主多重人格之謎的任務,才合理。
女主必須怕地下室,只有女主怕地下室,才能與男主的人格分裂有關,才有可能發生更深的感情糾葛或者更深的淵源,成為人格分裂的原因。
這可以是兩個角色,但如果要雙線并重,并且不只講愛情,多線合一,那么就需要合并精減角色,本劇編劇大人的做法是,將這雙重任務由一個角色承擔掉,以避免劇情拖沓累贅。(讓主角身兼數責,感覺現在不少韓劇都在嘗試這么干了,以便讓劇情更豐滿)
好的編劇會不斷合并、關聯線索。線索與線索之間有越多合理的關聯性,劇情越緊湊好看,當然也越難編。
哥哥必須是作家(編劇自己就是作家,所以估計就地取材了,以免寫叉~),是作家才有取材動因去調查男主,表面動因才基本合理。
人物設定跟身份越具必然性,邏輯越合理,結構越嚴謹,劇情越好看。
時下不少涉足新興體裁的韓劇都在嘗試這么做,韓劇拍到這個份兒上,制作團隊的成員們應該也是有意突破跟進步的,成天拿東方式的虐戀吊人氣,實在缺乏點兒含金量,他們也在嘗試跟試驗,有意向美劇那類精煉的編法看齊,同時又盡量不拋棄東方特有的細膩感情表現手法。
拔起2/3部分的高潮
韓劇的通病,就是下半場劇情乏力,這點除了像當年《狗與狼的時間》(前4集入戲慢),準備數年完成整部劇本再拍的作品之外,很難得有下半場劇本不爛的,可能韓劇本質還是個言情劇劇種,當下半場無論干什么主業的男主角們回歸到愛死女主這道康莊大道上,再新奇的設定都無法拯救狗血劇情了~~大概《狗與狼的時間》這類諜戰主導(哈姆雷特式)的劇方能除外,《healer》也類似此類吧~
所以光有新奇設定是不夠的,要拔起下半場的高潮,前期線索的設定,必須最終能夠多線合一,這一點,在kmhm播到前10集時,有親寫評時也表示過擔擾。如果14集尾沒有這一幕謎底揭示的話,我們沒有發現編劇布下如此多的線索的話,當男女主角完成定情這幕大戲后,接下去的6集到底能講什么的確有夠讓人捏把汗的,畢竟搞笑,虐戀,灑狗血都不能為劇的品質帶來多少加分,最多也就是還能看看~
但是第14集尾kmhm引來了自第8集男女主角動情后的大高潮,這個高潮不僅在劇情邏輯上自然地將男女主角的感情深刻度升華到了頂點,也將7重人格之謎,家族爭斗之謎推至一個爆發點。
當矛盾沖突合流之際,在臨近尾聲2/3之處迎來大高潮,就劇本設計上來看,這真是一個黃金的時間點,對于完美的收尾將有極強助力,如果接下去6集節奏控得好,收得住,那么這很有可能會成為一部留有余韻的作品(如《狗與狼的時間》),而非大量草草收尾的作品
難演的,對根基深的演員是機會
這是編劇的勝利,也是演員的勝利,就像當年的《星你》,你很難想像如果金賢秀辭演,該劇的走向會如何?外表20歲出頭,內心500歲的外星人,若不是經歷過《擁月》帝王角色錘煉的小金,估計還真難找出一個與劇本角色的同齡的演員能擔此重任了。
而當kmhm出爐之時,寫出這樣一個7重人格的角色的編劇,對于誰來出演,應該也是忐忑的,7個不同的人物,1個演員承擔,很有點法式啞劇的意思了。
想想之前的辭演風波,正如樸敘俊發布會所言“難以想像誰來出演。”而最后接演的是說出了“看見許多辭演報道后,會想為什么不找我呢?然后這回終于找到我了”這樣的話的池城。
其實在看到這句報道時,是令人有很深的感觸的。想像得出來,作為一個會說出這樣的話的老演員,池城在內心中應該一直對自己的演技充滿信心,然而機會有時往往不是你努力了就會垂手可得,你只能坦然地做好面前的每一件事,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向前,他應該就是這樣的一個演員,我們只能說對于劇本也好,演員也罷,機緣對了。
池城、黃靜茵,加上一個讓人驚訝于好演技的樸敘俊(真不愧是裴勇俊的門生,出手不凡)終于撐起了這樣一部要命韓劇的重點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