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微信語言與線下交流語言的區別
突然覺得微信語言(包括文字和表情符號)是一個曲鏡,可以放大和夸張,也可能誤解和曲解。
面對面或者語音聊天是在說話,而不是打字,所以一個人該怎么說就怎么說,語音、表情、眼神和肢體是全方位交流,而在微信上的打字交流,則是見不到這個人,不知道他的表情,所以如果僅僅是平鋪直敘一板一眼的打字,反而會讓人覺得這個人是不是心情不好、是不是不愿意和我說話。當然,如果從一開始微信聊天時就保持著一板一眼的態度,那么之后盡管會胡思亂想,也可以表示這個人平時也是這個樣子、他還不會使用微信語言,比如我們在和上司、老師、長輩聊天時候,我們就不會對于他們的文字和表情抱有異樣的想法。更多的是發生在同齡人身上。因為擔心別人會覺得這個風格太嚴肅,所以有意識的“發嗲”、重復、使用感嘆號、配合各種自嘲的表情包、加許多語氣詞,由此而形成了一套不言語也懂的微信習慣語,“嗯嗯”——要重復兩遍,才顯得乖巧,“么么噠”——親密的感謝方式,“~”、“呀”、“哪”‘、“呢”——讀出來會可愛的語氣結尾詞,以及哭笑不得、掩臉而笑的、微微一笑的表情。加入這些會有什么樣的效果呢?會顯得熱情、心情很棒、開心。如果正常情緒使用這些,那么更加興奮和開心的情緒則是更多、泛濫的使用這些,而心情不好、覺得聊的不開心則使用正常語氣了,最簡單就是不再重復,“是滴”和“是滴是滴”和“是滴是滴!”的區別很明顯,“......”和“~”的區別和明顯,“呵呵”和“哈哈”也不同,更為人熟知的是那個微笑表情,笑而不語,內涵太豐富了。
明白了微信語言背后的規則,那誤會就很少發生,
當然,這一套規則更多的是在年輕人中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