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曾經特立獨行的人,都拋棄了曾經的自己。
每個曾經想改變中國的人,都被中國所改變。
王小波曾自問自答:什么是知識分子最害怕的事?
答曰: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后侃侃而談道:“所謂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頭認罪,承認地球不轉的年代,也是拉瓦錫上斷頭臺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殺的年代,也是老舍跳進太平湖的年代。"
《驢得水》這是一部打著喜劇的旗號,演著悲劇的影片。
1942年,這是個缺水缺糧的饑荒時代,蔣介石國民黨執政時期。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成立,美國援助中國。奉天(沈陽)、新京(長春)當時為偽滿洲統治地區,處于抗日,人民流離失所。
開頭的驢棚失火已經在暗示,知識分子最終命運。
孫校長瞎指揮,好意辦壞事;裴魁山害了張一曼;周鐵男有勇無謀。
僅靠熱血學生的杯水車薪,救不了整個戰火燃燒的中國。
最讓我心疼的角色是張一曼,在想象中,她應該是類似于張愛玲、陸小曼這樣的新式女性吧,家庭殷實,受過良好教育,對性觀念的開發和不避諱。
可是還是逃脫不了那個時代,最終被逼瘋。
那是個吃人的年代。
一心想著自由,自在,好不容易到了一個沒人能管的地方,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卻一次次的被校長道德綁架,被自己視為親人的朋友傷害,最終槍響,結束。
或許她想要的不是這樣的生活吧,至少后來不是。
從她房間里的海報能看出來,一曼也是一個期待愛情的女人,期待一個能“硬”起來的男人。
就像唱《上海灘》的周旋一樣,一生沒有幸福的婚姻。
最終都瘋掉了。
而孫校長,從始至終都在扮演一個好人的形象。
為了維護自己的學校,或者說自己的利益,多次用親情、感情逼迫大家。
勸說大家隱瞞得水的是他,一曼“睡服”銅匠的時候,說做大事,不拘小節的也是他,剪一曼頭發的是他,用下跪來逼自己女兒嫁給銅匠的還是他。
其實,人性中第一眼看不到“惡”的是,恰恰是孫校長。
生活中常見的不是惡人,而是好人。
裴魁山,一個知識分子形象,從電影里可以看出,他熟讀歷史,但是每到關鍵時刻就腹瀉、逃避。
他“硬”不起來。
當他穿著貂皮大衣回到學校的時候,已經變了一個人了,自私自利,失去了人性。
而周鐵男呢,看上去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
結果遇到了強權,被嚇得屁滾尿流。
英雄之所以被稱為英雄,可能只是第一槍打中了而已。
孫佳,電影里如同白紙一般的存在,熱血青年,不畏強權,天性善良,曾多次想要揭發,終究被他們勸動。
銅匠,權力讓天使變成惡魔,教育讓單純變邪惡。
結合裴魁山,兩人對張一曼的仇恨,是來源于男權社會對自身尊嚴的維護。
銅匠的改變恰恰是知識分子對底層人民的輕視。
人的尊嚴,不應該被踐踏。
銅匠的老婆,電影里看上去像個潑婦,但下來仔細想過才知道,她是全片里最好的人設。
雖然潑辣,但關鍵時刻卻維護老公,敢愛敢恨,沒有顧慮。
她只想守護自己的愛情。
兩次奪槍的都是她,可見她不畏強權。
奪槍之后也沒有做出危險舉動,說明她善良。
還有里面的特派員、秘書、羅斯先生等…
真是部諷刺的電影。
大家好像都走向了反面,看上去是逼于無奈的樣子。
人性并不是善變,而是有很多面。
裴魁山、銅匠、周鐵男前后表現出來的差距那么大,不是因為他們變了,而是本來就藏在他們內心里的東西冒了出來。
裴魁山表白的時候,銅匠唱歌的時候,周鐵男跳舞的時候,他們恐怕連自己都不會相信幾天后自己會做出那樣的事情。
然而許多東西是有端倪的。
比如說裴魁山表白時的那些話語,充滿了封建時代書生對風塵女示愛的套路,他感動了自己并且希望對方也能被感動,其實只是大男子主義者的一廂情愿。
而周鐵男,是的,道德綁架真的玩得特別溜。
其實我不太明白,這部電影諷刺力度這么大,為何還能上映?
可能是因為片末的一句話吧。
不過現實中,哪有延安。
另外,任素汐的《我要你》真的特別好聽。
ext-a7???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