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編劇嚴歌苓:怒放得很快,凋謝得也很快

怒放得很快,凋謝得也很快

文 |?悟恩 ?圖 | 網絡

01.典型書香門第的非典型境遇

“祖父是一個神童,十六歲上大學,二十五歲讀博士,之后有著長達20年的大西北監獄生涯。”

嚴歌苓是注定吃寫作這一行飯的。

不是么?

她的祖父嚴恩春,是留洋博士,是大翻譯家。

她的父親蕭馬(原名嚴敦勛),是作家。

就連父親離婚后娶的第二任妻子,即嚴歌苓的繼母俞平,也是電影演員。

典型的書香門第。

然而,再是書香滿門,也阻擋不了社會的洪流對個體的激蕩,甚至吞噬。

事實是,嚴歌苓的祖父嚴恩春從美國學成歸國后,在廈門大學教書,后來經歷了長達20年的大西北監獄生涯,因對時局失望,竟自盡身亡。

父親蕭馬,因從事過學.生.運.動而被開除,后赴蘇北解放區。所幸后來境遇轉好,進了不錯的文藝單位,如文聯,如作協等。

都說兒時的境遇決定了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

而于嚴歌苓而言,周遭發生的一切,令她的思想不得不走向開闊,走向縱深。

她早早地意識到,一個人身處的環境是不可選的。

在環境中,人孱弱而渺小,你再強大,再抗爭,都難以置身事外,甚至會淪為無辜的犧牲品,這就是個體的無力與悲愴——嚴歌苓后來寫的小說《陸犯焉識》,里面最真實的部分,就是來自祖父的經歷。

有人說,嚴歌苓的作品寫的大多是悲劇,或許也是因為這一點。

更何況,她自身的經歷,也堪稱傳奇。

2.吉普賽人式的流離而不失所

“我要是在上海小弄堂、安徽小巷子長大的女孩,肯定不像我現在這樣關心全人類,這跟我早年四海為家有關系。”

嚴歌苓自稱過的是吉普賽人式的流離生活。

或許她口中的流離,也包括她在感情生活上的遇見與追隨罷!

嚴歌苓的第一任丈夫叫李克威,是她1986年在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寫作樓遇到的。

二人可謂門當戶對,且有著相同的寫作背景,所以很快相戀并結婚。

但是,僅僅三年后(1989年),就離婚了。

之后,嚴歌苓到美國留學,認識了美國外交官,精通八國語言的勞倫斯。

因為與嚴歌苓交往,勞倫斯還受到了FBI的監控和審查。

愛情是偉大的。

為了愛情,勞倫斯無所畏懼,32歲的他,毅然放棄了前途無量的外交官公職,選擇與嚴歌苓共諧連理。

這一年,是1992年。

2004年,美國外交部的政策松動,勞倫斯被“召回”復職重新做外交官。

從此,嚴歌苓就跟著復職的丈夫一起被派往非洲,做起了專職的外交官夫人。

從中國到美國,從美國到非洲。多年的海外旅居,世界游歷,令嚴歌苓的視野更廣闊,思想也更深邃,而且觀念也較新

——事實上,在寫《芳華》的時候,她就用了她過去沒有采用過的敘述手法和故事架構。她在書中用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過去的事。

故事里的那個人很像她,但并不是她。

3.左右一生走向的13年

“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細節全是真實的,哪里是排練廳、哪里是練功房,我腦子馬上能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這是非常自然的寫作。”

嚴歌苓無疑屬于高產作家。

她保持著每年至少出一本新書的節奏,令人驚奇,也令業內人士欽羨。

寫作,其實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悠然自得甚至自帶詩意屬性。能堅持天天寫作,幾十年如一日的作家,必定有著近乎嚴苛的自律。

而嚴歌苓的自律,大抵是她13年的軍旅生涯養成的習慣。

1970年,嚴歌苓考入成都軍區,成為一名跳紅色芭蕾舞的文藝兵,一直到部隊裁軍才退伍。

她在軍隊呆了13年,跳了芭蕾舞8年。

那段生活對我太重要了,它左右我一生的走向”,嚴歌苓如是說。

這里的走向,當然包括1979年,她主動請纓,趕赴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成為一名戰地記者。

在那里,她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那里的戰地醫院,空氣中總是漂浮著一種特有的氣味……

那種氣味叫絕望。

也是在那里,潛伏在嚴歌苓體內的“寫作基因”蘇醒了,并一發不可收拾。

后來,她把幾次與死亡近距離接觸的體驗,寫進了小說處女作《七個戰士和一個零》中。

1980年,嚴歌苓發表了電影文學劇本《心弦》,劇本在一年后被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成影片。

二十余歲的嚴歌苓,開始崛起文壇。

1983年,嚴歌苓退伍,被調到鐵道兵政治部擔任創作員。

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在作品里,在不同的場合,或多或少地提及軍旅

——從《一個女兵的悄悄話》《雌性的草地》《灰舞鞋》,到《白麻雀》《愛犬顆勒》……這些作品都以部隊生活為題材。

軍旅生涯的影響深入血液,令嚴歌苓習慣了用作家的視角,來勾勒那個時代的軍人的群體肖像。

軍旅二字,于嚴歌苓而言,已經是有著某種象征意義的標簽,決定了她此生的意義。

4.從《少女小漁》到《芳華》盡放

“講了大量的真話,也講了很多我對當年的一些戰友,尤其是何小曼這樣一個人物的懺悔,以及很多對青春里發生的一些現象的反思”。

1993年,李安購買了小說《少女小漁》的電影版權,嚴歌苓開始做編劇。

中央電視臺和芝加哥電視臺合作的電視劇《新大陸》也登門拜訪,讓嚴歌苓編劇。

這一年,嚴歌苓在勞倫斯的陪同下,用得到的3萬美元,回南京買了一套公寓給母親居住。

2009年2月,嚴歌苓擔任編劇的《梅蘭芳》“下線”不久,張藝謀又選中了她的《金陵十三釵》

同年,由趙薇主演的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個女人的史詩》熱播,嚴歌苓再一次被大眾所熟悉。11月,她的最新長篇小說《寄居者》出版熱賣,又迎來了事業的新高峰。

之后,就是眼下的《芳華》。

《芳華》的初稿完成于2016年4月,較之以前的作品,《芳華》的個人自傳色彩更濃。

在《芳華》里,嚴歌苓用第一人稱描寫了自己當年親歷的部隊文工團生活,記錄了隱藏在西南部都城的一座舊紅樓里、某部隊文工團中發生的故事。

在她的筆端和馮小剛的影像下,青春在嚴厲軍紀、單調訓練的反襯下顯得生機勃勃。而祭奠,則藏在生機勃勃的后面。

正如嚴歌苓自己所言,

——“講了大量的真話,也講了很多我對當年的一些戰友,尤其是何小曼這樣一個人物的懺悔,以及很多對青春里發生的一些現象的反思”。

從少女小漁而芳華綻放,也是專屬于嚴歌苓的成長與思想脈絡。

5.激情與刻苦,缺一不可

“其實你仔細聽,哪里都有故事。一個人對別人的生活既無興趣又無好奇,首先就別寫作。”

嚴歌苓是業界公認的“很會講故事”的作家。

會講故事,是源自父親的教誨。

他一早就對她說過,要寫故事性強的小說,要有電影意識等,這些都成為了她一直以來踐行的寫作范式。

嚴歌苓自認是一個很有激情的人,如果沒有激情推動的話,就會跟自己說退休。但事實是,每次動筆,哪怕是寫命題作文,如電視劇,“我寫著寫著就進去了”。

是的,對于寫作,嚴歌苓有一種近乎偏執的使命感和緊迫感。非寫不可,不寫會死。

這樣的的使命感和迫切感令她著迷。

所以,從落筆的那一刻到結束,于嚴歌苓而言都是充滿某種神圣氣息的。也所以,她從不帶手機到工作間,以免干擾她寫作。

但這種工作時的“有意識時自閉”并不會影響她的“聆聽力”與“記敘力”。

“其實你仔細聽,哪里都有故事。一個人對別人的生活既無興趣又無好奇,首先就別寫作。”

然而,對寫作的癡迷,并不能阻擋外界的迅速變化給她帶來的困惑與恐慌。

和很多現代人一樣,這位著名女作家也會有成長焦慮,“今天發現自己沒干什么有用的事情,沒讓自己哪怕成長一點點,我就慌。”

她說:“我覺得一切都太快了,太曇花一現,出現得很快,成熟得很快,盛開得很快,怒放得很快,最后凋謝得也很快。

這話帶著洞察,帶著悲憫,還帶著那么一點兒悲觀主義者的無能為力。本身就很嚴歌苓。

不是嗎?

我是悟恩,祝好。

本文關于嚴歌苓的個人資料均整合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有出入,敬請包涵。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昨天一個朋友主動和我聊起了《芳華》,并且滔滔不絕,于是我就不由自主地和他說起了嚴歌苓,可是他卻一頭霧水的樣子。我和...
    穿花尋路者閱讀 1,067評論 0 5
  • 一個美女有智慧有才華,這不可怕,可怕的是她還當過兵。 認真看嚴歌苓的照片,她眉目精致笑容溫婉,卻自有強大氣場,站在...
    般若秋雪閱讀 14,818評論 5 30
  • 他們喧嘩爭斗,他們懷疑失望,他們辯論而沒有結果。 我的孩子,讓你的生命到他們當中去,如一線鎮定而純潔之光,使他們愉...
    一花一世界1217閱讀 342評論 0 0
  • 今天下午仁知還是走了,宿舍里終于還是剩下了我一人,和自己當初的估計沒什么差別。四年前也是這個時候我遇見了仁知,記得...
    420_c644閱讀 163評論 0 0
  • 作者:傅玉善 題記——從遙遠的湖北大冶傅氏棲住地到山西平陸的圣人老家到底幾次了,我說不清,因為夢回故里的次數無法計...
    王翌飛閱讀 51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