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音樂第一股即將誕生 能否成為音樂眾籌的催化劑?

本月,一個似乎久違的名字重新出現在我們眼前:多米音樂宣布拿到新三板掛牌函,本月將登陸資本市場,意味著其將成為中國在線音樂第一股。在我們的耳朵逐漸被QQ蝦米酷狗網易云們承包后,多米的搶灘登陸確實讓人稍感意外。

政策利好

2015年12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大力推進我國音樂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到“十三五”期末,整個音樂產業實現產值3000億元,意見還提出培育大型音樂集團公司、加快音樂與科技融合發展等任務。

2010年,中央宣傳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指出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迫切需要金融業的大力支持。

隨著消費升級的進行,文化產業等精神性的需求迎來良好前景,但是,當前面臨的文化產能過剩,但有效供給不足的情況,音樂產業市場空間巨大。

在線音樂市場的合縱連橫

在線音樂巨頭的資本游戲并不限于上市。

2013年,網易推出網易云音樂。

2013年,阿里巴巴收購蝦米音樂,同年,天天動聽也被阿里收入囊中,2015年,由高曉松執掌的阿里音樂成立,旗下天天動聽和蝦米兩條腿走路。

2014年,酷我音樂和酷狗音樂合并,成立海洋音樂集團

2016年7月,中國音樂集團(簡稱“CMC”、即原海洋音樂集團,酷狗、酷我音樂控股方)和騰訊集團共同宣布,將對雙方數字音樂業務進行合并。通過資產置換,騰訊成為新的音樂集團的大股東。

自此,騰訊已經占據了在線音樂大部分市場份額,

除了資本市場的大新聞,在線音樂巨頭的版權之爭也劍拔弩張。2015年2月4日,一夜之間,網易云音樂、蝦米均被微信屏蔽,原因是“由于當前分享涉嫌含有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內容,無法分享”。而在此之前,QQ音樂與酷我音樂和酷狗音樂已經建立了授權合作機制。2015年10月,隨著QQ音樂與網易達成版權合作,網易被解封。

目前,各大在線音樂平臺已經囤積了大量版權。

音樂眾籌市場分析——以樂童音樂為例(數據截止時間為9月7日)

根據眾籌之家不完全統計,淘寶眾籌、京東眾籌蘇寧眾籌、樂童網、摩點網等幾家涉及音樂眾籌的網站,目前,已經成功項目的總金額不到3000萬元。零壹財經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產品眾籌累計金額已經超過70億元,接近80億元,音樂眾籌金額僅占產品眾籌總金額0.4%,即便考慮統計偏差的因素,音樂眾籌在產品眾籌中的比重也很可能不超過1%。

作為幾家專業的音樂眾籌網站之一,樂童音樂在音樂產品眾籌上比較有代表性。

采集到的數據顯示,樂童音樂到目前為止一共上線了1261個音樂產品眾籌項目,涵蓋從已經結束的項目接近1100個,其中超過達到或者超過目標金額的項目一共有485個。

樂童音樂眾籌成功的項目總金額達到1318萬元,平均每個項目的募集金額為2.7萬元。其中,募集金額最高的項目為樂童“樂空間”眾籌,最終完成金額達到203萬元,排名第二的為音樂天堂solo+藍牙音箱,金額達到105萬元。

樂童上線的1000多個項目,被分為唱片制作、現場演出、音樂出版、音樂視頻、音樂硬件、音樂周邊、其他這7類。其中,唱片制作類眾籌以229個項目,443萬眾籌金額位居首位。其次為音樂周邊和現場演出。

從音樂種類上來看,排名前三位的分別為流行、民謠和搖滾。金額分別為418萬元、200.8萬元、137萬元,項目數量分別為93,80,103,平均金額分別為4.5萬、2.51萬、1.33萬。

然而,即便是樂童音樂這種音樂眾籌業務規模較大的平臺,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也只完成了1000多萬的眾籌金額,收取的服務費恐怕不到100萬,顯然,僅靠眾籌業務遠遠不夠。

現狀:大牌集贊,小眾情懷

從京東和淘寶上現場演出類眾籌項目的目標金額來看,多在1萬元到10萬元之間,對于小眾音樂人的巡演來說,這個金額也算正常,但是對于帶有“工體”、“鳥巢”之類字眼的演唱會來說,眾籌幾萬元或十幾萬元,恐怕就是醉翁之意不在眾籌了,對于很多大牌來說,籌辦一場演唱會的成本遠遠不止20萬,如許鏡清發起的西游記主題音樂會目標金額就達到了100萬,京東眾籌上“歲月流歌華語樂壇演唱會”眾籌金額也達到100萬,這恐怕才能稍微反映一場稍大型演唱會的真實資金需求。現場演出的產品眾籌沒能逃脫“中國式眾籌”的怪圈。

而出音樂出版和唱片制作類的眾籌則更符合眾籌的本質,這類眾籌發起者一般是出名度不高,比較小眾的音樂人,自身資金實力不足,唱片銷量預期也會一般,但是又確實存在這樣的長尾需求。在樂童音樂唱片制作、音樂出版、現場演出這三大類的眾籌中,眾籌金額和目標金額最高的均是“李霄云獨立制作個人專輯《正常人》,目標金額為20萬元,完成金額33.8萬元。而這三類項目眾籌目標金額平均為1.28萬元,中位數為5000。相比不差錢的大牌眾籌,這些項目恐怕更符合眾籌的本質。

股權眾籌:項目數量少

音樂眾籌項目中,產品眾籌是主流,演唱會股權眾籌項目則少很多,而且募集狀況也不太理想。例如36kr上線的項目“奇跡廈門演唱會”,目標金額1000萬,項目方領投1000萬,最終募集金額也僅達到70%。演唱會項目的特點是短平快,一般在一年之內就能清算,但是其中的變數同樣很大,例如一個“限韓令”,就可以讓各種涉韓演唱會或者綜藝節目或取消,或延期,導致各種損失,另外,時間短一方面投資人可以盡快收回投資,但是另一方面意味著項目的試錯成本可能較大。而且在“廈門奇跡”演唱會的眾籌頁面中,普遍的反響是:項目看不懂。

“粉絲經濟”當道的今天,演唱會可能確實是門好生意,但是,恐怕至少要做到風險可控,項目可理解,才會有更多的投資人買單。

音樂眾籌的問題可能不在眾籌本身

政策和數據給我們展示了音樂產業的光明前景,然而數據又提醒我們音樂眾籌的慘淡現狀。

一方面,國內優秀音樂供不應求。處于音樂產業鏈上游的音樂制作和音樂人培養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很大差距,相比從日韓歐美的音樂輸入相比,中國對這些地方的輸出影響力實在有限。如果內容沒有足夠的吸引力,眾籌憑什么讓人買單

另一方面,用戶消費音樂的正確姿勢亟待培養。雖然目前市場上有大量的電子書和盜版書,但多數人對于花錢買書看書這件事情的正確性不會有太多質疑。在MP3播放器以及各種在線音樂軟件出現以前,普通用戶獲取音樂資源的途徑無非是購買磁帶和CD,為音樂付費也是一件正常的事。但是,隨著在線音樂資源的豐富、網速的提升以及在線音樂平臺的免費策略,付費音樂在部分用戶看來,已經變成了一件非常“不正確”的事情。

至少對于音樂出版眾籌來說,這是非常不利的現象:既然有免費的,我為什么要花錢眾籌一張自己可能聽不了幾次的專輯?

不過,消費者對于收費的態度似乎正在轉變。獨立音樂人李志在網易云音樂發布專輯《李志北京不插電現場》,售價為象征性的1元,一個月銷量突破12萬張。

多米音樂的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其過去兩年一直出于虧損的狀態,而且兩年的虧損金額超過1億。上市以后,盈利的壓力可能讓多米在付費音樂上作出更多的探索。

而最近兩年騰訊、阿里、網易等在線音樂大戶囤積版權的動作,也正在讓音樂收費重新成為一件正常的事情,至少很多人開始為付費的數字專輯買單。音樂眾籌或成一大贏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