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總搞不懂我的消費觀。
他們說我這人特奇怪,人均兩三百的日料可以隨便請,口香糖卻要蹭別人的;相機鏡頭有一堆,卻背個土得要死(真是土黃色)的包;明明是個砍價高手,卻從來只幫別人砍自己不買。
你是不是精神分裂啊?
我說精神分裂可能是有點,但這跟消費沒關系啊。如果你們記得每件商品買來的價格,再去檢查一下這樣東西現在的狀態,自然就知道什么該買什么不該買,也就不會掉進消費三大誤區了。
誤區?
嗯。
誤區一:打折就是買買買
我的砍價本領大概是遺傳,再不濟也是耳聞目染,這得從我老爹說起了。
老爹是個節儉的人。他買蔬菜一定會讓人送把蔥,買魚一定要老板給個優惠價,不砍個兩三塊決不罷休。到親朋好友家做客,他會問這菜多少錢一斤,如果比他買的貴,那老爹就會洋洋得意地吹上兩分鐘,說自己買菜多么多么劃算。
可就算是這么精明的人,卻也經常會被打折促銷迷惑。
前幾天老爹發來微信,中國移動給他們公司搞個手機團購活動,問我買哪一款。
我看看機型清單,華為P10吧,性能挺好,價格也比市場價便宜1000塊,才2400。
老爹不答,過一會兒又問幾百塊的機子哪個好。
我又看了眼,一個都不好。
老爹說2400塊太貴,挑個便宜的。
聽完我很無奈,買個幾百塊的也是扔抽屜里,難道還能把現在用的IPhone 6s給淘汰了?還不如換個P10用用呢。
幸好娘親適時插話,“就買P10,我出錢總好了吧。”
老爹又嘮叨了幾句,這才去付錢。
我大概知道老爹是怎么算的。3400的手機賣2400,大約是7折;1200的手機賣500,大約是4折。明顯4折比7折劃算嘛。
問題是,東西再便宜,買來不用,也是虧啊。
翻翻購物記錄,湊單的書看了沒,跳樓價買的音響開過幾次,比免稅更便宜的化妝品過期了沒……
別說什么也許以后會用,以后會用沒毛病,列出時間計劃,列不出時間那就是不會用。血淚教訓。
我爺爺曾經說,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我給補充下,如果這便宜的東西用不著,那當王八蛋也沒什么不好。
誤區二:花錢買身份地位
剛工作時,娘親塞給我一個盒子,里面裝了塊勞力士。
“你買這東西干嘛?”
“這是好多年前去香港時給你爸買的,他又不戴,那就你戴吧。現在也算是個白領了,總要有點像樣的東西。”
我哭笑不得,“白領就要帶手表嗎?我戴著像是真的嗎?”
娘親想了想說,“你啊,這樣也不要那樣也不要,以后賺了錢通通給老婆買包買衣服吧。”
“我高興啊。”
娘親恨鐵不成鋼地看了我兩眼,默默把表塞回櫥里。
我覺得自己挺對的,就一普通工薪階層,干嘛要靠這種奢侈品來顯得自己層次很高呢?
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如何,從他的言談舉止就可以知曉大半。一身奢侈品當然可以加分,但如果沒有內在美,反而容易被人看成暴發戶。
幸好,隨著各類線上線下課程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把注意力放在了自我提升上。
然而,花錢聽課真的和花錢買奢侈品有區別嗎?在我看來,對大多數人沒有任何區別。
對這些人而言,花錢買奢侈品,是為了展現自己收入高、生活質量好;而花錢聽課,只是為了表現自己是個知識分子,是個“終身學習者”,沒有蹉跎歲月。
不信的話,下次有人向你推薦得到專欄、混沌研習社、kindle unlimited會員時,大可以問問他們這樣幾個問題——買的課都聽完了嗎?掌握了嗎?融會貫通了嗎?學到了什么知識?……
多半人是答不出來的,他們只能支支吾吾地說,“講了很多關于XX的事,具體怎么樣我也說不上來,反正你去聽聽就知道了。”
這些花錢買文憑的人,看上去成天忙著學習,也確實花了不少錢,但幾句話就知道還是草包一個,不只是錢打了水漂,還浪費了大把時間。
誤區三:不計算維護成本
入職前,老板給我們畫大餅,“你們呀好好干,兩三年后買個小車開開,再過個幾年就能貸款買個房了。”
現在,買房的事情沒人提了,但還是一直有人教唆我買車。他們總勸我說車又不貴,十幾萬就能買個不錯的了,平時上下班、周末出去玩都方便。
我挺煩這事兒的,看上去十幾萬是不多,可怎么沒人算算維護成本呀?
我們簡單算一下,我現在上班10多公里,公共交通費10元/天。自己開車的話,每天3升油,按6元/升計,算18元。小區停車費——買車位就不算了——300元/月,那么攤到每天就是10元。還有各種保險費、保養費,每年也要幾千塊錢……這哪是十多萬就能搞定的?還不如平時公交+打車呢,路上時間也能看看書。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買時確實不貴,后期支出源源不斷的例子舉不勝舉。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網絡游戲。前幾個月看到報道,小學生為玩《王者榮耀》偷拿家里幾萬塊錢,最后家長上訴法庭。
當時很好奇,區區一個游戲,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魅力?體驗過后才發現騰訊實在太厲害了。
《王者榮耀》這游戲本身是免費的,每個人都可以玩。但如果想要變得更厲害,必須靠充值才能獲得皮膚等特殊道具。更可怕的是,由于其強大的社交屬性,“逼迫”人們去充錢。同學買了你好意思不買嗎?到時候輸了的話還不怪你不肯出錢?就這樣,一個看似零成本的游戲,成了金錢黑洞。
所以,買任何東西之前,哪怕是免費送的,都請確認這個問題——這是一次性投入還是持續開銷?
那我的消費觀是怎樣的呢?
1、買質量好的生活必需品(不一定要最好,但至少要用得順手)
吃喝隨便買,娘親說吃下去的都是自己的,深表贊同
生活用品看情況,比如紙巾我分不出好壞那就買便宜的,牙膏分得出那就買合適的
手機、電腦等數碼產品挑品控好、性能夠的買,避免頻繁故障帶來損失
……
2、買可以帶來大量幸福感的東西
不得不說相機,很燒錢但我就是喜歡
女朋友喜歡的(說得好像明天過節一樣)
公益活動
……
3、買可以升值的資產而非負債(以后會詳細解釋)
理財、貨幣基金、指數基金、股票、衍生產品、大宗商品……
課程,前提是買了就好好學,不然又變成買文憑了
……
4、其他不買,白送都不要,浪費時間浪費地方
整理下幾個概念之間的關系
人常說,“會花錢才會賺錢”。我想把這句話完善一下。
會花錢才會省錢,因為知道哪些錢沒必要花。
會花錢才會賺錢,因為知道錢花在哪里才能增值。
會省錢才會賺錢,因為賺錢的重要前提是有足夠資本。
還不快努力花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