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輔導兒子。爸爸看到一個簡單的問題做錯了,就說“再問這么簡單的問題就別叫我爸爸了。”
過了一會兒,兒子低著頭拿著書本過來了,“哥,這個題怎么做。”
這是一個笑話,但是也很無奈。
我經常帶晚托班客串輔導老師,我主要做心理咨詢服務,同事忙不過來的時候要協助一些的。
我的做法是:
1,一項作業全部做完之后再來解決不會的問題。這樣會形成考試的時候遇到不會的先跳過去,而不是花費太多時間在不會的問題而導致后面會做的題目做不完。
2,大膽一些。遇到不會就問的同學,這種做法不是好習慣,會過于依賴他人,而缺少自己主動思考的習慣。
3,我會一直一直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錯,做錯是很正常的事情,全做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不會像很多父母一樣,“老師已經教過你了,為什么不會?”“這么簡單的問題為什么做錯?”各位朋友,回到我們讀書的年代,所有知識點老師都教過了,您是每一次都滿分嗎?我們花一點點同理心對待孩子好吧。
4,習慣。有孩子握筆很靠下,手指已經放在筆芯上了,我建議他們握筆上一點點;有孩子寫字頭很低,我反復反復反復說“請頭抬高一些。”現在幾位同學已經形成條件反射了,我在他們桌子前輕輕敲一下桌子,身子立馬坐正,我知道他們會過一會兒再低下去,至少這幾分鐘是好的,大不了再走一圈。我建議同學默讀,不出聲。在大家統一朗讀的時候可以出聲。默讀的速度要比朗讀更快,在未來生活學習中更多的是默讀,且在考試的時候是不允許出聲的,這又回歸到習慣問題了。
5,家不是學校,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而是講愛的地方。孩子在學校里學習,回到家里還像學校一樣,這樣的孩子是沒有家的,因為他家已經變成了學校了。先了解什么是家。還是同理心,各位,您期望一回到家還像學校一樣規規矩矩做作業嗎?還是期望有包容性的家?
6,期望期望期望。我沒有打錯字,就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我主要告訴同學們好習慣、注重過程不注重結果、不要害怕錯,我的期望點沒有那么高。家長的期望和我的期望不同的,“現在不能排在前列,以后怎么考好初中、怎么考好高中、怎么考好大學、怎么找好工作?”一個家庭一個孩子,對孩子期望是正常的事情。一個班級三十個人左右,老師也期望每個同學都考一百分,勸過千萬學生,讓幾千萬同學都滿分,臣妾做不到啊。高低是一定一定的,就像各位的工資水平一樣,您一定不是世界上最高薪資的人,也一定不是世界最低收入的人。那么孩子考得好一點差一點,要接受孩子的特點。
別告訴孩子你家隔壁老王的孩子多么多么優秀。別忘記,就你們家那個小區,攏共才出現幾個老王家的孩子呢?那么多孩子,只有幾個特別優秀的,你不看中國那么多人才出現一個劉翔,中國13億人都養不熟一個男足足球隊。這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孩子的位置。您把眼光向上看,您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永遠是最差的那一個,您把眼光向下看,孩子永遠是最好的。兩種眼光我覺得都不太好,還是上下都看看比較好。
7,語言、語言、語言。語言?誰不會?就是說話啊。
“你怎么這么笨,連個方案書都不會?”“為什么合同里會有錯別字?你怎么讀得書?”“這么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公司白養了一群人。”這些話您期望聽到嗎?
“我覺得你的方案書有亮點,我期望再修改一下,要辛苦你了?”“可能你太累了,我發現你合同里有個錯別字,我覺得客戶看到會不喜歡,要麻煩你再修改一下了。”“我對大家的期望比較高,我覺得這件事大家還沒有達到我的要求,要請大家思考一下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這幾句感謝怎樣?
我不太喜歡臺企,上海臺企不算少,聽過不少人抱怨,臺企加班不少、臺企的文化不太好,臟話、少兒不宜、老板罵人的話題都不少。我期望的是一個干凈的企業文化、一個積極的企業文化。
同樣,在家庭里面,你的語言是干凈的嗎?你的語言是積極的嗎?你的語言是在批評孩子還是在引導孩子?在7段中,上面三句是批評的、消極的、損害公共利益的語言,下面三句是引導的、積極的、給公司和團隊帶來建設性的語言。
會說話的爸爸媽媽,不要太擔心孩子,你的孩子會學習到你優秀的品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