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選修課,糾結了好些時間,朋友們都在選對未來工作有幫助的課程,而我只是選了一個我感興趣的,當朋友們在分析他們要選哪個的時候,我覺得我好像也應該選個對自己有幫助的,然后在猶豫要不要修改,因為那樣對未來工作有幫助。
在考慮的期間,猛然一想,這個情形好像我們的父母親小時候讓我們學習技能和讓我們成為班里的尖子生的情形。父母希望我們有個好的未來,所以,希望我們學習成績特別的好,總以前幾名要求我們。還有就是學習很多的樂器以及功課補習,然后是大學時專業的選擇,選的是對我們未來發展有幫助,好找工作的專業,而很少是我們自己真正喜歡的。當然,也有一些父母會給孩子做選擇的權利。比如我的父母,他們認為我想學什么就去學就好,做自己喜歡的即可,其實呢,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也不知道學什么對未來更好。
長大后的我們因為小時候學習了各種樂器和英語等,我們知道的東西確實比沒有學習的人要多,但我們的童年可能一直在緊張的壓力中度過,有可能我們并沒有發現和真正在意過自己喜歡什么。可能,我們學的樂器因為不感興趣,就再也沒有觸碰過,我們學的語言成為我們謀取工作崗位的好工具,形是我們找到了父母眼中的好工作,只是,這個語言也大有可能并非是自己喜歡的,而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所以,漸漸失去對工作的熱情,而它又是一個值得依賴的謀生手段,不得不工作。于是,生活就變成一塘不流動的湖水,總有著沉重的壓力和負擔。當然,這代表部分80,90的生活,并非全部。同時,也有一些人,從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喜歡英語,父母帶她/他學習英文;喜歡樂器,就去學習樂器。他們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擅長什么,因此,大學的專業選了自己喜歡的;同時,工作時做的也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他們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喜歡的工作;工作之余,和家人一起做一些好玩的事情,整個生活輕松,簡單,充滿歡樂,他們不一定極其的富有,但是,過的卻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會有這些不同的結果,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在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下產生不同的價值觀和教育孩子的思維與方式。假如,把不同價值觀和方法以及每種價值觀和方法會產生如何的結果擺在家長面前,那是不是,更多人會選擇從小去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幫助他們發展興趣愛好呢。我想會是這樣的,因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更好,更開心。
想到這些,我于是就不猶豫我的選課了,選擇自己喜歡的就好。也像是選擇讀哪本書一樣,不需要每一次只選對自己有幫助的書,而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