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這個經歷,想做一件事,準備了好久,滿懷期望的開始做,做著做著發現也不是那么有趣,也沒有想想中那么簡單,原來需要那么多的投入......開始咬咬牙還能堅持,慢慢就堅持不下去了,發現原來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自我安慰這個就先暫停吧(實際就是放棄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一說到半途而廢,人們本能的想到毅力、堅持、意志力......這個聽著就特別累,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我們周圍有些人整天充滿激情的生活、工作、學習等,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是靠強大的自制力、自驅力、意志力,還是有什么方法呢?
我總結了持續做完一件事的3個層次,注意,是持續,不是堅持。
第一個層次是passion,,翻譯過來是熱情,激情,其實都不夠準確,passion表達的是發自內心對某件事充滿著熱忱,找到的做這件事的真正意義,發自內心的激情,不是簡單的興趣愛好或熱愛喜愛,是一種自我認同感,骨子里的認同,是有比做這件事本身更高層次的一種精神追求,主動追求的。
舉個例子,喬布不是為了賣手機,而是為了改變世界,星巴克不是為了賣咖啡,而是給人在家和工作外提供第三個適合停留的地方......有了passion,毅力、堅持就不存在了,想做一件事,想學一個東西,完全是干脆停不下來,為什么要堅持呢?
第二個層次是剛需,自我驅動力的源泉,不做不行,不得不做的,這和passion有很多重合的地方。舉個例子,要移民美國,不得不學英語,不學就出不去,這就是剛需,逼著你不得不干,可能很痛苦,不得不做逼著也要堅持;也可能很舒服,有可能是興趣、愛好等,也更容易堅持。
第三個層次就是逼著自己做,聽到最多的詞匯就是毅力,堅持,自律等等詞匯。這個層次才是真的靠意志力,需要各種方法來提高意志力,減少意志力損耗等等。比如養成習慣就是最好的堅持;比如什么跟著牛人在一起,被感染帶動;比如公開自己的夢想,讓別人鼓勵你,你也公開承諾等等。
這些層次不會改變事情本身的難易程度,但會改變我們自身對事情的看法和感受,你10天學會開車,他2個月學會,技能本身沒有變化,是你更加投入、專注了而已;同樣寫一篇文章,老司機即使非常不想寫逼著自己寫可能2個小時就寫完了,假如你是新手,非常愿意寫,非常有熱情,也可能要花好幾天才能寫出來,這個不是passion解決的,他能解決的是你持續下去的動力,會讓你從菜鳥更快的變成老司機,而不是更容易。
如何認知、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