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是小三,讀書是原配

不經意的瀏覽網頁時,看到一句話:讀什么書,你就擁有什么樣的氣質。覺得此話不錯。今晚便將此觀點剖析,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這些年,經常看到一些人,包括企業老總、事業單位領導、企業員工都在說:要學習啊,不然跟不上時代,我現在每天都在看書。各位親們,覺不覺得這話很耳熟,好像你、我、他都說過吧。不錯,在紙質媒體逐漸衰落的今天,確實涌起了一股看書的潮流,是個人精神的匱乏,是書商的炒作,還是一些自譽為是高端人士標榜自己成功的光環,這又是另一個龐大的話題了。諸位不信,再次翻起那篇奧美公司(全球知名廣告傳播的代表)為某出版社寫的《我害怕閱讀的人》。

但是,我們再回頭想想,看了那么多書過后,我的個人素質、工作質量、人際交往、精神境界不說更上一層樓吧,為自己錦上添花了么?


先說一個例子。在衿心所在的城市,有一家較為知名的企業,其老總光環加深:培訓大師、金牌講師、營銷專家、互聯網專家,愛好書法、看書,從唐宋書法到明清哲學,從互聯網+到智慧平臺,從戰略布局到太祖選集,無不涉足。他號稱每天必看3本書,說書中大部分東西不重要,要一目三行,撿重要的內容看。我曾經猜想,愛好書法的人,應當情如濃墨,儒雅寧靜,對待員工肯定有著陽明先生般的溫文典雅。但是我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

在舉行的一次為期三天的封閉式拓展培訓中,主持人是一個柔弱的女子,白天站一整天,晚上凌晨2點多才睡,因體力透支滿臉蒼白的倒在了主席臺上。此時,這位老總正在PPT前興致勃勃的給底下的員工朗讀“管理人員的7顆心”,百年難得一遇的是,當主持人倒下時,碰巧在念“有一個尊重愛護員工之心”。當聽到“砰砰”一聲后,這位老總輕輕的回頭看了一眼地上的主持人,轉瞬即逝的眼光掃過之后,說了一句令人大為驚嘆的話:“重要的事情為主,大家繼續念”。

我并沒有絲毫看不起這位老總的意思,因為在這個利益熏心的社會,有錢才是王道。而且這位老總,將公司從一個門面做到一個集團,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我想說的是,我們每個人看的書,和自身的素質、氣質、言行舉止并不成正比。看的書多,并不代表我們就是一個高尚的人、能將理論運用到實際的人,至少也不是一個素養高的人。

中國從小農社會走到如今的工業化不過幾十年,“小農意識”依舊根深蒂固(如果有時間,我會給大家寫一篇關于我所在的鄉村,農民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淳樸、好客、憨厚,而是利益熏心、狡詐、自私、無情),雖然走進所謂的“工業4.0時代,但與生俱來的民族性格基因深深的烙著劣根性。現代的中國,走出來的第一批、第二批和現在的第三批人士,因所見所聞、社會熏陶、人生經驗等原因,紛紛明白“緊跟時代步伐”的道理,在業余時間看書充實自己、壯大自己。


于是,各種大佬、專家、導師、大V紛紛誕生。

在移動互聯屆,關注了“小馬宋“、“文案搖滾幫”、“李叫獸”等人的公眾號,看過幾篇干貨,知道了一些網絡詞匯,會寫幾篇段子,會在網絡上BB,就自譽為是微營銷專家,會一天吸粉上萬。豈不知,大部分人每天一大早睡眼朦朧中起床,打開電腦第一件事就是看點擊率是多少,粉絲漲了沒有?可悲的是,粉絲不增反減,點擊率也不過千。然后大呼:李叫獸這個法子不行啊。

在電商界,看過鬼腳七的大作,看過淘寶、京東的網點運營,看過數據化營銷,看過幾本關于020、B2B2C的書,就在大眾場合吹噓自己掌握了互聯網思維,在會議上要教大家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豈不知,讓他真正運營一個互聯平臺,不說資金人力成本這塊,就是平臺定位都讓他夠嗆,要死不活的、中途放棄的、不到三月就倒閉的比比皆是。

在管理界,看過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的大作,就說自己是管理大師;看過巴菲特、杰克韋爾奇的書,就說自己掌握了團隊管理秘籍;花錢買了幾篇PPT,就大肆宣揚自己掌握了什么銷售的天龍八部、管理的九陰真經。當你問他如何讓企業員工更有幸福感、歸宿管,他支支吾吾了半天說,要記得員工的生日、多做一些企業文化宣傳墻啊、多關心員工……

在營銷界,家里擺了幾本《人性的弱點》、《世界最偉大的推銷員》、《整合營銷》,就整天把“一切向市場看齊”放在嘴邊,將一個小公司分成幾個事業部,晨會、晚會、周會、會中會、會前會噼里啪啦一大把,和某黨一樣,大話、虛話、廢話滿天飛,雞飛狗跳之后,業務依舊停滯不前。

這些例子太多了,我們回顧身邊,是不是這樣,這樣的人多不多,我們自己是否是這樣?


看書是好事,是天大的好事,確實能充實自己。可是我們在看過書之后,思考過嗎,冥想過嗎?書中的論點正確嗎,論據合理嗎,論證過程合乎邏輯嗎?這位作者真的名副其實嗎?更重要的是,書中的知識真的符合我的企業、我的工作、我的定位嗎,如果符合,我該怎樣的運用到我的事業中?

所以說,看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讀書。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兩句話可謂是家喻戶曉,這不正是說明了看書要讀嗎,這不僅僅是嘴上讀,而是要不斷的辯證、理解和分析,一字一意、一段一行逐個分析。我們讀的每本書(我說的是公認的著作),那是作者在經過大量的實踐、親力親為之后而寫出的經驗,你不深入的領會其含義,不設身處地的走進其字里行間,那這本書你看了也是白看。

在我老家,有句老話——“你的書真是白念了”。說的是一個學歷比較高的人,為人處世、生活經驗、言行舉止和他的年齡不相符(像小孩子),經常做出一些讓人可笑和幼稚的事情。我們深層次想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那就是看的書雖多,卻不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看了是看了,卻不能領會其中的意思。

還有前文的一個觀點:為什么說讀什么書,你就擁有什么樣的氣質。在長年累月的讀一本好書時,我們會下意識地會對書中的內容做出一個自己的判斷,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地形成自己的見解,你有自己的見解了,精神上就開始獨立了,你精神一獨立,性格也開始獨立了,性格獨立了,就深刻地影響到你生活的各個方面,別人就感覺你開始與眾不同了,獨特的氣質也開始形成了。

愛讀《詩經》的人,他不一定多情,但一定細膩;愛讀古典文學的人,他不一定文采斐然,但一定懂得大是大非;愛讀管理書籍的人,他不一定雄才大略,但一定心思縝密;愛讀營銷書籍的人,他不一定口若懸河,但一定胸有成竹……但這些的前提是,你是在讀書,而不是在看書。


好了,說了這么多,衿心就此打住。肯定有一些人說,你行你上啊,我還用得著你來教育。衿心無可辯駁,只能說:我不行,所以我不上。你有吹牛逼的權利,而我有說話的權利。

最后,我的小學老師曾經說過,一篇文章要用一個中心思想結尾。那我還是啰嗦兩句,用通俗的語句說,愛看書只是一個小三,光鮮了我們一時,奸情(你的能力)遲早會曝光;而愛讀書,才是我們的原配,(你潛移默化的氣質)跟著我們一生一世,不離不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