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便簽
你想養成什么習慣?可以通過行為的改變達成預期的習慣。我們通過改變結果、改變過程、改變身份就能做到行為的改變。最終,結果意味著你得到什么?過程意味你做什么?身份意味你信仰什么?
而行為帶來的最深入的改變層次是身份。
How
關鍵要素: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1.明確身份: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列出這個身份的所有行為,挑出自己有能力、愿意做的事,開始行動
2.記錄結果:記錄好、壞的結果,分析結果與身份的差異,調整自己的行動。
A1便簽:
去年在創業階段,要打造優秀的思維導圖講師,95%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早上4:30早起刻意練習,白天忙課程開發和賽事教練,晚上3個小時看書自我提升。生活出現嚴重的不平衡,親子關系破裂,孩子成績從前10滑到30名外。夫妻關系也因孩子成績出現很大的鴻溝,導致冷爆力。
反思:
如果當時我用身份習慣的方式,列出這個身份所需要的所有行為,結合自己為人母的另一個身份,挑選出自己有能力和愿意的事情來做。而不是超負荷的透支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上,導致人生出現嚴重不平衡。在平時教學工作繁重的情況下,不應該在運營一個工作室,缺人、缺時間、缺運營經驗,發展情況不好,不可控身份是一個經營者而非優秀導圖講師,應該放棄。對于個人能力IP打造,可以利用早起的時間完成思維能力的提升、授課及課程開發能力的刻意練習,晚上回家以陪伴孩子成長為主,學習力的提升+作業陪伴+親子游戲互動+好書章節分享。呈現的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A2便簽:
我要養成的習慣,合理規劃人生的平衡度
身份:工作生活平衡的思維導圖職業講師
講師角色行為(能力范圍+愿意)
1.專業的知識底蘊,活用導圖解決現實問題教學活動
2.好的板書+純正的普通話
3.優化課程開發模板,減少返工次數
4.反思基礎班、精進班、精英班的課程系統階段性反饋。
5.取消周末班,專注集訓班課程
6.輔助線下教學的線上課程研發
媽媽角色行為
1.準備溫暖的早餐、晚飯
2.孩子學習:指定有效的學習目標及周計劃,建立信任機制,對孩子的成長過程給予多次肯定,陪伴要真誠
3.親子關系建立:轉化角色,立足好媽媽身份。陪孩子做手工及搭建積木游戲,絕不想工作事項。
4.疫情結束后,每周帶孩子出去踏青一次,絕不想工作事項。
過程:
結果:
只要有行動的改變,每周一次生活平衡輪復盤,及時調整狀態
學霸題(可選,非必要)
結合W1D1的ABC模型,以及基于結果/身份的習慣,你覺得在記錄習慣養成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哪些基本要素?它們分別扮演什么角色?
在習慣養成的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前提條件-身份的確定,在過程中關注具體行動的具化、顯性、可控等,結果離預期就不會偏差太大。ABC模型是大綱,基于結果/身體的習慣是具象細節呈現。
2、拆頁:基于身份的習慣(P020~P021)2.1 R原文我們犯的第一個錯誤,是選錯了我們試圖改變的事情。為了更好地理解我的意思,你可以考慮把變化發生的進程分為三層,就像洋蔥一樣。
第一層是改變你的結果。這個層次事關改變你的結果:減肥、出版書籍、贏得冠軍。你設定的大多數目標都與這個層次的變化相關。
第二層是改變你的過程。這一層次涉及改變你的習慣和體系:定時去健身房鍛煉、定期整理你的辦公桌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按時練習冥想。你養成的大多數習慣都與這一層次有關。
第三也是最深入的層次是改變你的身份。這個層次是有關改變你的信仰:你的世界觀、你的自我形象,以及你對自己和他人所做的判斷。你持有的大多數信念、假設和偏見都與這個層次相關。
結果意味著你得到了什么,過程意味著你做什么,身份則關系到你的信仰。當談到涉及培養持久習慣,以及創設改進1%的體系時,問題不在于這層比那層“更好”或“更差”。所有層級的變化都各有用處。關鍵問題是改變的方向。
許多人開始改變他們的習慣時,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想要達到的目標上。這會導致我們養成基于最終結果的習慣。正確的做法是培養基于身份的習慣。借助于這種方式,我們的著眼點是我們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
想象一下兩個人拒絕吸引的情形。當有人讓煙時,甲說:“不用了,謝謝。我正在戒煙。”這聽起來像一個合理的回應,但它暗含的意思是,這個人仍然相信自己是吸煙者,只是正努力讓自己有所不同。他們希望只要自己心存同樣的信念,他們的行為就會發生轉變。
乙則一口回絕:“不,謝謝。我不抽煙了。”這個回應稍有不同,但它表明了這個人身份的轉變。吸煙只是他們過去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他們現在的生活。他們不再自認為是煙民。
大多數人在著手自我提高時甚至不考慮改變身份。他們的想法很簡單:“我想變瘦(結果),如果我堅持這種飲食習慣,我就會變瘦(過程)。”他們設定目標并決定他們應該采取什么行動來實現這些目標,根本不考慮激勵他們行動的信念。他們從不改變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不知道他們的舊身份會破壞新的變革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