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栽一棵粽子樹
? ? ? ? 文/黃影
豆豆奶奶遞我一個粽子
豆豆卻一把抓進手里
她問它是什么果
我想在她幼小的心田
趁機栽一棵粽子樹
于是我說——它叫離騷果
她又問它長在什么樹上
我說長在楚辭樹
樹皮會滲出香草的汁
她問開的花很漂亮吧
我說它開的天問花
風一吹就落下會唱歌的花瓣
她又問長在高山嗎
我說長在泰山黃山昆侖山
也長在所有江河邊
樹根緊緊地抱著星星沙
她說她好想看楚辭樹
我說這種樹只有影子
和月光一樣的影子
栽樹的人叫屈原
他把樹藏進江水的月光里
五月五日那天才能看到
他背著樹跑過每條江河
粽子都落進水中
這時,豆豆拍手喊
難怪那么多龍舟搶著跑
都是撈粽子呀
(2025年5月28日寫于惠州)
今天,你吃不吃粽子
? ? ? ? ? 文/黃影
今天,你吃不吃粽子
請你點一炷香后
告訴千年前的第一枚粽子
我吃。為了剝開葦葉時
那聲細微的嘆息——
像解開一個千年的繩結
我不吃。糯米會沉入江底
變成魚的鱗片
魚們也會讀懂《離騷》
我吃。用牙齒測量
棱角的堅貞
在甜與咸之間認領故鄉
我不吃。怕咬到
粽心里藏著的
那根瘦削的傲骨
我吃。當蒸汽爬上窗格
祖母的手紋
已在灶臺重新對我舒展
我不吃。艾草還在門楣
徘徊的魂靈
需要空盤子盛接月光
我吃。為了練習
解開最后那根繩索
做一個飄然的中國人
我不吃。龍舟劃過水面
我的饑餓只須一根槳
便足以撐起內心的剛直
我吃。煮沸的叮咚聲
我聽出了不同尋常
那是戰國時代江水的沸騰
我不吃。人間尚有邪惡
它的甜味太甜
會增加菖蒲劍的脆弱
我吃。孩子們捏出的粽子
像紀念碑的棱角
心海需要這一份沉重
我不吃。留著待客
這個節日一定有到訪的
佩蘭帶芷的客人
我吃。在異國的超市
冷凍柜的冷光里
因為它能辨認鄉愁
我不吃。只有說"不"
就會減弱我舌尖上
兩千三百年前的咸苦
吃或不吃——
剝開粽子
糯米的亮眼睛
都能看到火熱的中華心
(2025年5月27日寫于惠州)
? ? 粽子的傷口
? ? ? 文/黃影
您解開汨羅的纜繩
小舟便化作一卷流動的楚辭
此刻該穿過銀河了吧
嶺南的粽葉裹緊月光
沉入東江的漩渦——
這枚以《天問》為餡的粽子
要浸泡多少滄浪之水
才能釣起千年前的答案
您的名字,早已刻進
華夏的血脈
像羅盤,永遠指向《九歌》的北方
如今霓虹點亮鋼筋森林
有人把《離騷》的詩句
縫進端午的香囊
而您的小舟仍在破浪
滿載金黃的《橘頌》
濺起的星光化作各種粽子
投向未來的江河
五月將艾草淬成銀針
刺穿暗流里的疼痛
您從楚辭扉頁駛來小舟
左舷的玉兔搗碎了星輝
藥味濃郁
右舷的詩行早已發芽
詩韻氤氳
當銀河結出新的光斑
請再賜人間半片艾葉
龍舟刺破了黎明
粽子的傷口需要縫合
(2025年5月25日寫于惠州)
粽子,靈魂的果子
? ? ? ? 文/黃影
它是槲葉裹緊的常青色
它鮮活的生命,也長青了二千年
但二千年的時光打磨
它依然棱角分明
我深信再過千年萬年
它也不會變得玲瓏圓滑——
因為它有長長的線
一根從筋骨抽出的底線
它用底線捆綁著原則
捆綁著黑白分明
捆綁著粒粒未變的時光
那根從筋骨抽出的長線
更捆綁著汨羅江的靈魂
捆綁著一條巨龍的魂魄
捆綁著靈魂的種子
捆綁著種子里的月光
誰咬一口
種子便落入誰的心田
然后又開始發芽
又長出來年的青果
誰咬一口
種子里的月光一閃中
便傾瀉一地
飛濺成一顆顆星星
別再咬,別咬穿月光下的江面
怕驚動沉在波光里的嘆息
它的主人,江邊夜風中
衣袂飄飄
嘆息聲從波浪中傳來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品吧,品吧
咀嚼吧,咀嚼吧——
一顆懸在靈魂枝頭的青果
用棱角刺破圓滑的歲月
年年結出新的月光
(2025年5月25日寫于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