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直以為很接納自己的兒子,用各種方式去關愛他,但那天我興奮地問兒子“你感覺到媽媽是否是無條件地愛著你你?”兒子說,“我感覺到你是在有條件的愛我和無條件地愛我之間。”
說實話,我內心對兒子這樣的回答很不滿意,因為我自以為我已經很愛著我的兒子,很包容接納我的兒子,可兒子就是這樣說,他這樣說,就是他內心的感受。
我安靜了一下,繼續問兒子,“為什么你有這樣的感受呢?
兒子說,“因為我感覺到自己取得好成績回家時,你表現得很高興,可是當我取得不好成績時,你表現得不高興。”
“哦!”我若有所思地回答他。因為我知道他說的是實話,在他表現好的時候我很高興,在他表現不好的時候,我不高興,有時甚至打他屁股。
兒子的話不得不讓我思考。因為我知道生活在父母無條件的愛將收獲的是安全感和價值感,而生活在父母有條件愛中的孩子則生活在恐懼中,恐懼是影響孩子生命成長最大的障礙,如果父母以“要有好成績,媽媽才喜歡你”“如果沒有好成績,就不是好孩子的心態”要求孩子,孩子對父母就會有恐懼。因為當他表現不好的時候,他擔心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了。于是,孩子生活在表現自己的層面,生活在擔心父母不接納自己的恐懼里面。孩子也常常對父母報喜不報憂,以說謊來隱藏自己真實的自我。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也成了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也成了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當我表現好的時候我就是有價值的孩子,當我表現不好的時候我就是沒有價值的孩子,形成了他的低自尊,或者自大,或者自卑,沒有穩定的人格特征,影響到他的人際關系以及事業的發展。所以我多么不愿意兒子因為我的有條件的有而對我有恐懼——害怕我因為他表現不好而不接納他。
我需要成長。我說,“寶貝,媽媽需要改變。媽媽在你表現好的時候仍然會很高興,但在你表現不好的時候,媽媽不要教導你。那時媽媽會先冷靜下來,待自己的情緒過去了,心情平靜的時候再來和你談,再教導你,這樣可以嗎?”兒子說,“好的。”
專家建議,父母不要在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來教導自己的孩子,因為那個時候的教導只是發泄父母的情緒,看問題不能客觀理性,不能將孩子帶到他的問題中來幫助他看見問題發生的原因并作出調整,反而只是增加他內心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