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當年那些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吆喝著“鋦盆,鋦碗,鋦大缸”的鋦瓷匠人嗎?
這一行當,在民間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員,跟“雞毛換糖”、“磨剪刀”等一樣,是被人看不起下九流的行當。
隨著社會進步,時過境遷,如今他們的身影已經難以尋覓,伴隨著歲月流逝,仿佛成為了時光和記憶里永恒的標本。
街頭手藝中有一門叫“鋦瓷”的手藝,消失的還要早一些。可以說,它的興衰跟瓷器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
大家應該知道瓷器堅硬耐磨,但弱點是易碎。以前物資匱乏,一件瓷器破碎后,留著無用,棄之可惜,重新買一個又要花不少錢。
于是鋦瓷匠人們便應運而生,繼而便產生了鋦補修復瓷器這一行當。而這一行當的出現,也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納,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
鋦瓷這一行當起初于何時已無法考證,據說在《清明上河圖》上就有一處鋦匠做活的記錄,那么由此可以證明,至少在宋以前,鋦瓷匠人就已經存在了。
然而,工業化的進程突然結束了這一切。。。
當瓷器的生產從純手工轉向流水線的那一刻起,當鋦瓷的工錢大于新買一個瓷器的價格的時候,鋦瓷匠人們哪里還會有生存的空間?鋦瓷這一行當也就注定蕭條下來了。
所以,如今在民間即便現在有 “金剛鉆”也再無人攬“瓷器活”了。慶幸的是這門技藝還是有傳承的,目前在一些古董瓷器的修復上還在使用。
可以說國人將“鋦瓷”由“下里巴人”變成了“陽春白雪”并束之高閣。
鋦瓷成了我們的記憶而類似的日本金繕卻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鋦瓷一樣,這種技藝更多的是指一種對待殘缺的尊重。
但工藝卻大有不同,常言道“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說的就是鋦瓷,中國要用金剛鉆鉆孔,用鋦釘抓牢修補;
而金繕從字面上解釋就是“以金修繕”,聽起來像是金工藝,其實是中國的漆藝與日本的侘寂美學碰撞融合的修復藝術,屬于漆藝的一種,在日語中叫做Kintsukuroi。
金繕是用天然的大漆黏合瓷器的碎片或補充缺口,再將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貼上金箔。
器物的傷口上像是融了些許的金子,有缺陷的部分被突出,但并不突兀,甚至還會為原先的器物增色不少。
那一條條纖細的金色線條順著沖線(瓷器受到沖擊形成的裂紋)流淌,在深色碗盞的映襯下分外搶眼,仿佛一道道劃破黑夜的閃電。
而淺色杯碟上的金線,看上去則像沐浴著金色陽光的汩汩細流,溫婉輕柔。器物原本的傷口,因為金的加入,變得醒目卻不突兀,還有了別樣的殘缺美。
“喝茶人幾乎都喜歡這樣的美,在日本稱作侘寂。”
侘寂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指殘缺之美,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恒久的,也有樸素、謙遜、自然的意思。
在老劉看來金繕的回暖歸于茶文化的普及。茶人惜物,因為只有珍貴的東西,才需要修補。
不得不說“日本人,會在手藝的精致上下極大功夫,而中國則是,文化觀念很精致,做的時候很松弛。”
或許這就是我們當今,傳統式微的原因,大張旗鼓喊行動,冷冷清清做保護。有7000年歷史的漆藝文化,就這樣被我們丟在一旁,成了他國榮耀!
時代發展,技術發展,但還有很多東西,是再高的科技也無法取代的,總需要有些人,守護這些活化石。
其實金繕修復的美學,就給我們了一種很好的啟示:用最好的形式彌補過去,坦然接受不完美,方能成就未來的完美。
劉哥胡(壺)論
無論是鋦瓷還是金繕,這類手藝的出現是基于對殘缺的崇拜,意在表達一種面對不完美時的姿態,坦然接受,精心修繕,而并非試圖掩蓋。
如俗話中講的“補碗補盤補人心”,其實修補得是人的“惜物之心”。而正因為修補者的用心,才讓破損之物瞬間煥發新的生命,得以訴說新的故事。
?END?
本期關鍵詞:鋦瓷、金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