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感悟:斷舍離,還是買買買?0728

時下其實最流行的是斷舍離,斷絕不必要的東西進入你的空間,舍棄多余的東西,離開對物品的執念,通過整理物品,來整理自己的內心。與此相對應的還有《怦然心動的魔法整理術》、《極簡生活》、《法國人只需十件衣》等等,都在宣傳著,讓我們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上去,發現自己的內心,擺脫外在物品對自己的牽絆,讓心靈更凈化,更加的關注自己。

任何時候把最寶貴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而不是物品身上自然是對的,畢竟注意力在哪里,回報才會產生在哪里。

斷舍離

可也有人說,如果真的非常喜歡一件東西,那就趕緊去買吧。買了最多后悔三個月,不買有可能會后悔三年。

我有過這種感受。那時候大學剛畢業,一個人在上海,某一個晚上和久違的同學見面,無意中看見一條很漂亮的大紅色百褶裙,正是時下最流行的款式,價格也能接受。偏偏很多年不穿裙子沒有自信,又覺得大紅色太過扎眼,猶豫很久,還是放下了。

后悔思量很久,那條裙子的樣子時不時就在眼前浮現。終于咬牙決定先買了再說時,卻再也找不到了,直到自己也過了穿百褶裙的年紀,依然覺得,沒能在年華最好的時候穿著大紅色在陽光下張揚一回,很有幾分遺憾。

想想小時候,看到別人家孩子的玩具,內生向往求而不得時最遺憾,長大后可以買到很多了,卻已經失去了兒時渴求的心情,得到的快樂也絲毫感覺不到,甚至還有可能,壓根想不出小時渴盼的原因了。

享樂要趁早,因物品缺失導致的快樂缺位,實在劃不來!

買買買

曾經看到過這么一篇文章:有父母為了教育子女要懂得節儉,孩子渴求的玩具堅決不買。等到孩子們大了自己有能力買了,發現即使買的再多,也沒有孩童時候得到期望的禮物時候的快樂了。文章里面說到,讓孩子在當下的時刻里面感受到最大的快樂和幸福,才是父母應該要做的。

當了母親之后,常常會想到這篇文章。文章中的觀念當然有些過于絕對了,但是在掌握好分寸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她覺得自己的需求被看見、情緒被關注,應該才是有益的吧。

天使的微笑

每種思想都有道理,也自然都有各有弊端。

一味的斷舍離就好么,完全不為外物所喜了,感覺人也快要凈化升級了吧?人生若沒點小趣味嗜好,單調而絕對的活著,該是多么無趣啊!

一味的買買買,且不說經濟上是否能夠承受,物品一旦需求過剩,因新物品帶來的快樂閾值必然愈發提升,遲早會抵達“不以物喜”的境地。

所以說,在shopping上面,沒有哪個就一定更好,還是要看是否適合自己。如果知道購買了這件物品可以讓我更加的開心快樂,我又何必一定要抱著并不是必需的心態糾結到死?同樣的,如果明知道這件物品并不需要喜歡,我又何必跟自己過不去非要讓錢包減肥?

平衡

上學的時候,父母曾經傳達了一個很樸實的思想給我:別的上面都無所謂,吃上面一定不要省錢。這個思想放到今天依然不覺得落伍,因為身體和靈魂都需要及時的補充營養,只要這兩方面的營養充足了,其他再不好的行為,也總能胡謅個1234來證明其有效。

不然,我干嘛費這許多功夫,敲這許多文字呢?

哈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